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262)
周自衡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李世民被打压这么多年,他身边的谋士与武将们依然不离不弃。
至于两侧坐着的那几位……那个头戴毡帽,面容阴沉,头发还有些卷曲的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长孙无忌;而那个胖胖的脸上挂着和气笑容的应该是房玄龄;房玄龄旁边那位瘦弱的可能是杜如晦?
他还看到了许久未见的魏徵,魏徵对他露出淡淡的微笑。
李世民的凤目看了过来,周自衡立刻低垂下眼去。
嗯,也不能一直盯着看……
“周十三,朕总算是见到你了,”李世民爽朗的笑起来,十分亲和,“这些时日,朕从不同人的口中都听到对你的描述,于是便也在想你会是什么模样,没想到,你却不像是我想象中的那样。”
他带着些好奇:“你看上去和长安城中那些舞文弄墨的书生们并无二样,怎的却如此深谙农桑稼穑之道?”
周自衡原以为他会开始问工作相关,没想到他不按常理出牌,一开始就问这个问题。
好在他早有准备,恭谨道:“微臣小时候也学过一些农事,对其颇感兴趣。去到润州屯之后,一开始也曾唉声叹气,颓废许久。后来才想明白农事才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才重新的振作起来
“至于深谙,微臣不过是看了几本农书,学到了一些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和实际结合起来而已。”
李世民挑起眉:“看了几本农书就能够超越种田几十年的老农?让整个润州屯的粮食产量提升了三分之一多?那朕是不是应该给所有屯都发几本农书下去?”
周自衡从容道:“陛下,农书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是重要的学问。但是它只是理论性的,应用到实际却还需要因地制宜,每一个地方的土壤和天气、水文都不一样,如果生搬硬套那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润州屯的粮食增产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缺一不可,并非臣一人之功。”
李世民轻笑:“倒也谦虚。”
他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可没有那么谦虚。
周自衡状似腼腆的笑了笑:“微臣当时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成功,所以才打算拿甲字屯作为试验田。如果甲字屯成功了,才能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
他又解释了一下何为试验田。
长孙无忌皱眉:“可你自己说每一个地方的土壤与天气水文都不一样,那甲字屯的经验岂不是也只适合甲字屯?”
周自衡道:“细微的差异可以忽略,只需按照大的气候和水文上来划分。事实上,臣认为甲字屯的经验,在江南一地都可以通用。”
若不是怕过于惊世骇俗,他都想让他们拿张舆图来,好好的给他们讲一讲地理划分。
一旁的房玄龄忽然问道:“可若是甲字屯失败了呢?”
“那自然是回看这个过程中到底是哪里发生了错误,然后重新再来。”周自衡不假思索的道,“魏左丞应该见过我让那些屯户们做的每日记录,正是为了方便时时往回看,为下一次的改进做基础准备。”
魏徵现在已经是尚书左丞。
他对着李世民点了点头:“的确,当时臣还觉得有些讶异,连每日气候如何,浇了多少水都需要详细记录在案是否过于繁琐麻烦。”
李世民也觉得讶异,没想到他这地居然种得这么细致。
周自衡笑道:“这就是试验田的意义所在了。”
他将自己当时对试验田的一些设置娓娓道来,忽然就理会了之前徐清麦和自己说过的话——她从姑苏回来后,说与名医们谈医论道就像是毕业答辩,他现在感觉就是如此。
好在,这“毕业论文”的确是他亲手所写,无论对方提什么刁钻的问题,他都能回答得出,而且逻辑严密。
听到后面的时候,李世民的眼中已经带上了赞赏之色。
“橘生南方则为橘,橘生于北方则为枳。”他对房玄龄等感叹道,“种田如此,其实朝廷的政令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他倒是完全认同周自衡所说的“农学也是一门学问”这个观点了。
李世民敲了敲自己案几上摆放着的那一堆奏折,这些都是之前润州屯上报来的公文,以及魏徵当时在江宁县“调研”后写下的文章。
他沉吟了一下,问道:“周十三,你对江南怎么看?”
周自衡心中思忖皇帝是要问江南的农事怎么样还是问江南怎么样?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不过,他觉得自己现如今还是不要贸然的指点江山,便老实的从农业的角度来回答:
“江南之地,现在还没有大面积开发,不过微臣觉得,若是能够勤修水利,围垦造田,不出十年,它必然会成为膏腴之地,天下粮仓!”
李世民有些动容:“天下粮仓?”
这是让每一个皇帝都会在意的字眼。如今的天下粮仓是和河东和山东之地,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地的士族地位高,被争相拉拢。他们手中有粮,自然就有人!
可如今,一个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对他断言,大唐将会再多一个天下粮仓!
他眯起眼:“此话怎讲?”
“陛下,这恐怕要从气候与五谷之间的关系讲起……”周自衡道,“说来就话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