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靠摆摊+番外(84)
但她不能直说,这样就得罪人了。
她直言王二郎娶夏花是个馊主意,“那夏花才十二岁,你家二郎都二十了。差了整整八岁。要是此时定亲,你们家要给张家送八年年礼,你舍得?!”
这话就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把王地主火热的心浇个透心凉。
光顾着高兴,居然忘了这茬。
王二郎为什么直到二十也没能定亲?!这是王地主精打细算的谋算。
他们这边有个习俗,定亲之后,逢年过节,男方要给女方送年礼。酒、肉、点心、粮食等等都行。
夏花陪嫁是多,可是她岁数也小啊。二郎要是娶了她,王家就得送八年礼物。
王地主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小算盘,在上面一通划拉。
媒婆也不打扰他。经过他反复测算,得出一个结论。二郎娶夏花不划算。
他娶一个适龄的姑娘,马上就能进门。就能给家里磨面,做事。一天就是赚三文钱,一年也能赚一贯钱,八年就是八贯了。
还不如娶个富农家的闺女。
王地主果断放弃。回到家,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家人一说,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王地主眼睛一瞪,他们立刻表示信服。
**
王地主家暂且不论,张家这边想让夏花嫁个好人家。可好人家也要挑个好儿媳。
一时之间,还没有个定论。不过夏花年纪还小,这事倒也不急。
他们家正在议论的是另一家事。
经过媒婆的一张巧嘴,徐家已经打消娶夏花的想法了。
他们家开始盯上了杏花。杏花家条件也差。之前徐家先选夏花,是因为夏花家没有拖油瓶。杏花家条件还差一些。
徐家提出让杏花家把聘礼全部带回来。杏花爹直接就给否了,他给的理由也很简单,“我家杏花将来的嫁妆要全部留在家里。我不能干活,她弟弟还得说亲娶媳妇,只能从杏花的彩礼中扣除。”
徐家一听没有聘礼,自己就先打退堂鼓了。
这事在村子里也传开了。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徐家直接把这事给抖开了。
在饭桌上,许氏就把这八卦分享给众人听。
二郎捏筷子的手紧了紧,盯着母亲不放。
许氏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异常,她啧啧摇头,“一分嫁妆没有。还得把彩礼扣下。这杏花将来日子难过了。”
没有嫁妆,就相当于娘家人告诉夫家人:这女儿我不要了,你们只管使唤。
张希瑶心中一动,笑道,“也不一定啊。我看杏花挺勤快。做事也麻利,兴许公婆会喜欢她,嫁的男人也喜欢她呢。”
许氏嗤笑摇头,“你年纪小,不懂手里没钱的苦。”
张婆子叹气,“杏花爹要把彩礼全扣下,那杏花也嫁不到好人家吧?”
许氏不以为然,“咱们村,除了良子家,还有比他家更差的嘛。杏花嫁进谁家都比在自家过得好。”
陆氏对杏花没什么兴趣,她更关心徐家,“徐家居然会嫌弃杏花?他家良田多,可是人也多。将来分家后,每房也就只能分到……”
她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张希瑶见她算得这么费劲,就告诉她答案,“七亩。”
陆氏点头,“对!七亩。七亩地也不多啊。连中等人家都算不上。他们还敢嫌弃杏花。真是乌鸦笑猪黑--不知自己黑。”
许氏也跟着赞同,“我看他家迟早会认清现实。”
大家说着闲话,没有注意到二郎吃饭的动作都跟着放慢,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第46章
夏花的亲事还在观望中, 张希瑶之后就没放在心上,她现在把东西做成,就差去汴京摆摊了。
不过在摆摊之前, 张希瑶去了趟镇上,直接将冰块大甩卖。
现在已经到了七月底, 再有半个月就到中秋节。天气渐渐转凉, 冰块就不值钱了。
她只留了日常需要的冰块,多余的冰块全部便宜处理掉。
好在张婆子平时卖冰棍也会吆喝卖冰。所以平时卖得也很多。
转眼, 天气转凉,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没法做生意,只有张二伯冒着雨去镇上送凉粉。
雨后, 温度骤降,张家的小吃摊开始正式结束。
当天晚上,孩子们全都睡着了,大人们在盘账。
张老头计算这两个月以来, 他们摆摊做生意到底赚了多少钱。
张婆子每次回来, 都会跟张希瑶报账。用了多少块冰, 卖了多少钱。张二伯也是如此。
张希瑶手头是有账本的。她直接能算出总数。
公中这边, 除了要付给张希瑶一成的方子费, 剩下的钱都给张老头。
他这边买豌豆花出去的钱还要减下去。总共赚了6贯365文。
两个月就赚这么多,所有人都激动地捂住嘴。
他们辛辛苦苦种一季的稻子,交完税连两贯钱都不到。这两个月,他们居然赚了六贯还多。这简直让人惊奇。
这些只是卖东西赚的钱。还有张希瑶给张婆子和大郎开的工钱,每人是20文, 加起来是40文, 六十天差不多也有两贯多。
一个夏天进账将近九贯钱。张婆子的嘴是咧着的。
许氏见张希瑶算完账,就打算回屋了, 忙问,“你赚了多少钱?”
她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看了过来。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只是许氏嘴快,先问出口罢了。
张希瑶淡淡道,“为了怕有人半夜嫉妒得睡不着,我就大发慈悲不往外显摆了。”
许氏噎得不轻,明知道她故意在寒碜自己,可她还不能发火。因为发火就意味着她承认自己在嫉妒。怎么会有这种面无尊长的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