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喜事+番外(323)
枝儿被夏菲儿盯得有些不好意思,她站起身子趴到桌子上,在夏菲儿脸上捏了一把,笑嘻嘻的说:“菲儿丫头,你不是家里的管家婆么,那这些事情肯定也归你管啊。我可告诉你,我最讨厌算账啥的,我只管做活,像赚多少花多少都要你给我管着,总之,铜柱哥每次赚回来的钱就直接给你,等到我需要用钱的时候,就找你拿,总之余了钱你就给我存起来就是。”
夏铜柱也立马跟着点头:“嗯,我也是,只要我用钱的时候,你给我一点零花钱就是,剩下的就给家里用,不用给我。”
夏菲儿也没推辞,要是这些事情都让这两个家伙自己做,他们肯定弄不清楚,而且两个人都不会精打细算,怕是连个钱都算不清楚,到时候把所有的东西都混到一起,一个月到底是亏还是赚都搞不清楚,自己帮他们把钱保管着老稳些。
自家三哥别看平时脑子聪明的很,一说到钱,只要超过一两,他就算不过来了,而且还喜欢丢三落四,总是说他哪天有不见了个铜板啥的,还是自己给他拿着的好。
第二百零九章 存钱
至于枝儿那丫头的钱,夏菲儿也先给她拿着,等到大姑来了,再喊上枝儿和大姑上两人一起商量,看她的钱放哪里保管着好,大姑说过,菲儿自己赚的钱将来要给枝儿做嫁妆的,不能乱给她花掉。
这钱是枝儿额外赚的,枝儿的零花钱用她自己平时做绣的钱也够了,这钱放她这里也可以,大姑家里的儿媳不牢靠,万一大姑拿回去没注意,被她儿媳发现就不好了。
说到钱的事情,夏菲儿不由得又想起自己家里的这些事情,家里都是些男人,他们一般没怎么出去买东西,不花钱,对家里的钱也从来都不管不问。
以前夏铁柱管钱的时候,夏铁柱有时还和夏菲儿说说,如今让她管着,家里人都不问了,就连如今家里有多少余钱怕是也没人知道,而且他们以前都过惯了有多少用多少的日子,对于存钱根本就没有概念,要是都让他们自己打算,怕是到最后都不知道钱用到哪里去就没有了。
他们不管,只好夏菲儿管着这些事情了,如今几个哥哥的年纪都大了,过不了几年就要娶媳妇了,娶媳妇要花钱,娶了媳妇回来也要花钱,而且媳妇娶回来之后,可能日子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过了,万一有人闹着要分家或是做别的事情呢,夏菲儿觉得也是时候给他们一人攒些私房钱,以后不管家里如何,分家咋分,他们的日子总不会过不下去。
想着,夏菲儿把夏富贵喊去自己屋里。跟他商量这个事情,夏富贵对钱的事情没啥计划,以前菲儿娘在的时候,家里的钱他根本都不问,赚回来有时候数都没数清楚,直接交给菲儿娘,菲儿娘走后,他又把家交给了陈氏管,他每日除了拿钱出去赌。也不管这些事情。
他听菲儿说起这个,他有些烦恼的抓了抓头,说:“现在就要分钱了吗,他们媳妇还没娶呢,我还想着要是他们媳妇娶回来的日子好过,一家子就这样住着。反正有这么大的房子,一家子住在一起多热闹啊。”
夏菲儿翻了个白眼,无奈的看着夏富贵说:“我没说要分家,我是说给几个哥哥存些钱,等到以后他们娶了媳妇用,你不愿意分家。以后就这样住着呗,但是哥哥们要是娶了媳妇。肯定也要给人钱花啊,难道人给媳妇买些东西,还要来找你拿钱啊。”
夏富贵一听,觉得有理,但是他那里知道该怎么弄好,他眉头皱皱的死死的,问:“那丫头。你说咋办啊呢?”
夏菲儿觉得这事情喊夏富贵来出主意,真是没找对人。没办法,她只好自己细细琢磨了一番,和夏富贵商量了一下。
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是像夏银柱和夏铁柱两人,他们做家具一个月至少有二十两银子的进账,要是一个月是二十两,夏菲儿想每月给夏银柱存二两,夏铁柱和夏铜柱一人存一两,因为夏铁柱每天只做半天的活,而且他的活计相对轻松一些,再说夏银柱的年纪大些,可能会早些娶媳妇,。
夏菲儿觉得给夏铁柱存一两差不多,反正这个也就是一种计划,以备不时之需,就和零花钱一个道理,要真是用大头的钱了,肯定还是从家里拿,夏富贵开始也同意,但是想了一会,他又说还是给夏铁柱存二两,多存些好,以后他指不定出门要用。
夏菲儿觉得夏富贵这话有些奇怪,但是又说不上来哪里奇怪,不过二两就二两,都是一家人,无需计较那么多,夏菲儿也没多问,想着干脆每个月都给他们每人都存上二两暂时放那里,要是他们自己单独有用,或者是到时娶媳妇有啥额外的要求可以从这里拿,当然万一家里要钱置办产业的时候,又得重新计划。
除了这些钱,家里每个月拿出一两银子出来做家用,要是不置办啥大东西,这些钱足够一家人的开销了。
其他剩下的夏菲儿就决定放到家里一起存下来,先紧着家里用,多余的每个月也存下来,要是家里置办一些小东西就从这里拿,再说宝柱读书还要一笔钱呢。
说好这些,夏菲儿从床头把钱罐子给拿出来,又从柜子里翻出几个平时绣着玩的荷包出来,把每人的钱都给他们存下来,等到晚上的时候,再在每个荷包上绣上他们的名字,等到钱多,荷包放不下了,夏菲儿就给他们兑换成银票收起来。
做完这些事情,夏菲儿看天色不早了,催着夏富贵去睡觉,夏富贵没动,把菲儿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叹了一声:“丫头,你别啥事情都顾着家里,也要为自己想想,你赚的钱是家里的大头,你一个月也要给自己存些,等到你出嫁的时候,这钱我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