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是我死忠(146)

作者:一七令


守城

翌日一早, 昆州上至州城,下至乡里,都在醒目处贴上了盖有官府印信的告示。

最近昆州前线打仗老百姓是知道的, 眼下看到有小吏过来贴东西,还以为是跟前线有关,许多人顿时就围作一团, 将那片小小的地方围得水洩不通。

衙门的告示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密密麻麻都是字儿,上面写得东西还特别拗口且冠冕堂皇, 本点本事还真的意会不了。但是今日的告示似乎有些与衆不同,衆人定睛一看, 却见只有短短的两行字,甚至这两行字里头还有他们熟悉的字眼儿。

“前面这两个字我认识,是老乡!”

“后面这两个字我也认识, 是分田!”

老乡,分田!这一句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给提了上来,但是他们也没读过书,即便认识也只认识一两个字眼儿,最终还是拉了村里的老秀才过来。

老秀才揉了揉眼睛,凑近了几分:“别挤别挤,让我瞧瞧,上面写得是:老乡,参军可分田, 落款是昆州州衙, 盖上了昆州知州的印信跟晋王的印信。嘿, 这年头参军竟然还能分田,真是稀奇。”

“真的假的?朝廷还会用这麽亲切的词儿唤我们?”人群立马开始骚动起来, 他们这等穷苦百姓大多都是佃户,家里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地,骤然听到这等好事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从前外头的那些异族人打过来,他们都是被强制征兵的,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战场,即便战死了也拿不到什麽抚恤金,至于分田,想都不要想!

“该不会是骗咱们的吧?”有人还算警惕,生怕日后自己被忽悠着上了战场丢了性命,届时人也没了,田也不给,那岂不是亏大了?

“应当不会,这里不是盖了晋王殿下跟知州大人的印信吗,我听说晋王殿下对咱老百姓可好了,先前汴州跟黄河水患的时候他还将当地百姓先转移走,自己带着官员士兵留下治水呢。”

“这话不假,我还听说晋王这次来咱们昆州就是因为彻查隐田得罪了权贵。”

隐田的事儿在广大地方官跟地主看来简直是罪大恶极,但是在穷苦的百姓眼中,晋王可就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这话要是知州大人提的,或许还有假;但若是晋王提的,或许还真有可能!

就在衆人猜来猜去的档口,衙门的小吏见人都靠过来了,站在高处大声喊道:“这是晋王殿下跟林知州定下的告示,凡是愿意参军镇守前线的的壮丁,每人可分田十亩。若有阵亡或立战功,可分十亩上等田,另可拿一笔抚恤金。”

凡有战争,总免不了死伤,虽然告示上没写,但是裴元珩也吩咐小吏先将这些事情说清楚。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参军者能全须全尾地回来,裴元珩能做的,就只有尽力保证他们家人能生活了,他如今能给的只有这麽多。

但是这麽一点田,却叫不少穷苦人家动了心。今日家去之后,不少人便直接收拾包袱準备去官府报名参军了。他们多是家中潦倒,无以为生,继续留在村里也只是勉强茍活,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去战场上拼一拼。

“前线无兵,若是咱们都不去参军,来日外族人攻进来还是一样得丢了性命。祖母,母亲,这会儿若是不出头,来日昆州城破就真没有出头之日了。”刘岷苦口婆心地劝说自己的祖母跟母亲,今日不论如何,他都得去的。

他摸了摸幼弟的头,父亲几年前病逝,自己这次若是死在前线,阿弟便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了:“阿弟要听话,乖乖在家等我回来。”

刘阿母没能拦得住孩子,这孩子嘴里说着要保卫国家,但其实他们都知道,大郎参军为的就是那十亩田。昆州不像北方,一年能两熟甚至三熟,他们的十亩田堪比北方的三十亩,这是能救命的田,也是能延续家业的田。他们家孩子是奔着立功跟战死去的,刘阿母扶着门框看着儿子渐行渐远,不知有多惶恐不安。

分田效果显着,不出一日,昆州便已经招满了三万的兵。林知州听闻之后,既喜又愁。喜的是征兵一切顺利,这三万兵加上他们原本有的三万,虽不能压倒对面,但是好歹能缓一时之困。愁的是一旦战事平息之后,他们从哪儿弄来这麽多的地啊?

“三十万亩的地,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即便是三十万亩的下等田,也不是那麽容易凑齐的。”若是旁人提议的话,林钦未必愿意老老实实把田给分出去,但是碰上晋王这个硬茬子,林钦还真不敢在他面前耍滑头。晋王当初在灵璧县砍了这麽多官员,他既然能在那儿大开杀戒,肯定也不会在昆州心慈手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