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汉搞革命(131)

作者:御风流


眼见高贲一副知晓不少的模样,立刻眼巴巴望了过去。

哪知一向不是很藏得住话的高贲,这回却难得地犹疑,盯着秦游看许久,才像下定决心似地说道:“秦君可是与斗山上的人有仇?”

秦游坦然答道:“无仇。”

“那是谢君他们之中有人结下仇怨?”

“也没有。”

一连问出两个问题都得到否定回答的高贲肉眼可见地松了一口气。

冯旗看得纳罕无比,这位的傲气他可是亲自见过体会过。想来除了大兄靠着本事能令其人稍稍折腰,整个成固县内就只有县君之子能得到相对平等的对待了。

那斗山上究竟有什麽洪水猛兽?能令其人露出如临大敌的模样。

高贲很快用言语为他解了惑。

“既是无有仇怨,兄长缘何问起斗山?那上头可是有羌贼盘踞……”

高贲没有把话说完,但在场的几人中也没一个笨的,皆是听出了话中未尽之意。

县尉掌治安、武备事,一县之中有贼人盘踞,毫无疑问是县尉的失职。

不过却没人说高光什麽。并非是看在高贲的面子上,而是整个大环境不允许高光有大作为。

羌人这块阴云,已经在帝国的西北大地上笼罩了许多年,而且还一直有往中原腹地扩散的迹象。

其实羌人与大汉往来的时间并不长。武帝元鼎六年,因西羌联合匈奴围攻抱罕,遣李息、徐自为率军破之,始设护羌校尉。将羌人从故地湟水谷地驱逐,安置在陇西金城一带,倚为藩屏守塞。

而在接下来的近百年中,羌人因为人口繁衍增多,所需的生存物资增多,却又无法突破禁令返回湟水故地,遂从边境的金城郡内迁,进入到了武威、天水一带。

武、昭、宣、睿、和五朝名将辈出,所以哪怕进入内地的羌人主要靠给人帮佣为生,也没有获得与普通汉人等同政治权益的情况下也是安安分分,没有谁敢炸刺。

直到平帝朝名将凋零,军队迅速废弛。

恰逢此时天水郡的羌人中出现一个豪杰,觑準了帝国的衰弱期,以“汉人无德,榨我血汗。煌煌诸羌,永不为奴。”为口号,于光永三年掀起一场波及大半个关西的叛乱。

大汉朝历来武德充沛,散养的狗居然转过头咬主人了怎麽办?那当然是把狗打痛、打服、打到再次心甘情愿当狗。

可惜费拉不堪的军队给了雄心勃勃的年轻天子当头一棒。

自光永三年羌乱始,直到光永七年都没能完全平定。战线虽然被推回了陇西一带,但代价是关西之地十室六七空,不止帝国的西疆几乎被打烂了,国库也快见底,关东诸富庶的州郡也因为沉重的赋税叫苦连天。

再打下去,恐怕关东诸郡也要反了。

为了不让整个帝国陷入战争的泥沼中,平帝采取了在征羌之战中大放光彩的安汉公王莽建议,从人口繁盛,民多地少的关中之地征集青壮前往关西。又对那些实力比较弱小的羌人小种豪诱之以利,承诺只要他们放弃叛乱,不再跟从那些大种豪们叛乱,就可以整个种落都迁入内郡,成为编户齐民。

大汉的富庶繁华尽人皆知,于是乎这道口子一开,羌人部落纷纷请降内附。

而想要真正见识倒是大汉的富庶繁华,当然是离长安城越近越好。请求内附的羌人种姓先是从武都郡,最后逐渐加码到了长安城。

长安城天子脚下,首善之都,达官显贵无数。不是没有过外族的大豪、敌国的国王进去过,可那进去的不是被石灰硝过的脑袋,就是浑身被捆得严严实实的阶下囚。

仗没打赢就算了,还成天见到你们这些土包子在城中瞎晃悠?

那肯定不能够。

况且倘若贼心不死,贼性不改,觉得不满意又在长安城中闹起来怎麽办。

国人调和折中的性情在当时的决策层中展现地淋漓尽致。武都郡羌人嫌弃太远,皇帝觉得长安城太近,那就再苦一苦汉中郡的百姓吧,骂名他们来担。

之后羌人虽迁入汉中郡,也得到了与汉人等同的政治地位,但因彼此习俗、文化与汉人大相径庭,加之劫后余生的汉中百姓对羌人防备极深,所以哪怕现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两族的融合也仅限于最基础的物资交换,暴力抗税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羌人更像是独立在汉中郡的另外一股势力。

近年来朝中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成固、南郑、沮县、沔阳增设县尉一职,目的就是为了将羌人纳入已经形成的管理体制。

只是成固县运气不是那麽好,被塞来了天子母家这个关系户,斗山上更是盘踞着一股以羌人为主的盗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