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766)
这份信任让他有点受宠若惊,真的。
和威廉·布兰德利合作过著名导演那么多,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朗·霍华德、安·李、大卫·芬奇等等,其中不乏阿方索·卡隆也很崇拜敬仰的导演,而现在威廉称赞他,就好像在对方眼里他和那些名导差不多一样,对在好莱坞还没站稳脚跟的阿方索·卡隆来说,他真没有得到过过哪个A-list演员如此的欣赏。——尤其对方还是刚刚拿了奥斯卡影帝的威廉·布兰德利——实话说,B-list都没有,好莱坞的“明星制”让名气不足的导演面对大明星主演时一点底气都没有,甚至如果双方闹矛盾,导演被换掉的可能性也比主演被换掉大。
而关于继续执导《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提议……阿方索·卡隆不由深思起来。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文化产业中心,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导演演员从全球各地来到好莱坞寻找机会,但好莱坞的资源却不是无限的,机会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美国人得到的机会自然是最多,剩下的外籍人士中,虽然英国媒体总是在抱怨英国演员在好莱坞受到歧视,但事实上,除开本土美国人,在好莱坞混的最好的就是英国人了,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讲英语的英联邦国家,再往后才是欧洲国家、美洲国家和亚洲国家。
这不是说外国人在好莱坞不会成功,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出头,只是在好莱坞,非美国人的起步更难、机会更少、成名过程更艰难些,就比如阿方索·卡隆自己,91年他因处女作长片《爱在歇斯底里时》在多伦多电影节大获成功而引起好莱坞制片人的关注,打开了通往美国的大门,但在来到洛杉矶后,阿方索·卡隆的导演之路却变得更加曲折,他梦想的电影拍摄计划屡屡落空,能接触到的只有几个B级片合约,大制片们并没有因为他的才华而青睐于他。
阿方索·卡隆不想在低成本的血浆片上浪费才华精力,所以他也一直得不到执导真正的电影长片的计划,只是在洛杉矶辗转做着助理导演的工作,中间迫于生计还拍过电视剧,就这样一直到95年,华纳终于抛来橄榄枝请他拍名著改编的《小公主》。
《小公主》票房不佳但有一些奖项提名,也给阿方索·卡隆带去了一些名气,这回他摩拳擦掌,觉得自己终于能接触到更多的电影项目了,但是,没有。制片厂们这回开始朝他丢各种名著改编剧本了,就好像他只擅长拍这个似的。阿方索·卡隆等了很久都没等到想拍的电影项目,他自己找的剧本又没制片厂肯拍,最终无奈之下,他只好接下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邀请,又去拍了狄更斯小说改编的《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让阿方索·卡隆拍的非常痛苦,他甚至产生过离开好莱坞的想法,等电影完成后,他也真的回了墨西哥,带着在好莱坞打拼十年积攒的经验,一人肩挑编剧、导演、制作人多职,拍了一部他真正想拍的电影,《你妈妈也一样》。
这部墨西哥独立电影的制作费只有几百万美元,但他拍的比几千万美元投资的《远大前程》要开心得多,而这部凝聚了他心血结晶的电影也大获成功,在威尼斯电影节一炮而红后,摘得全球多个电影节、电影协会的超三十个奖项,还得到了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奥斯卡的二十多个提名。
到这时,好莱坞才真正对阿方索·卡隆青睐有加,制片厂们也开始用不同类型的剧本朝他抛去橄榄枝,而在这众多的邀约里,阿方索·卡隆一眼就看中了自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辞导后,还没找到接替导演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阿方索·卡隆想拍《哈利·波特》的目的很简单,这种在电影拍摄期间就关注度极高、投资上亿美元、拥有大量视觉特效的A级大制作,好莱坞一年也没有多少个,拍好了,就能成为绝佳的跳板,一举进入整个好莱坞上层的视野,从此与大制片厂们交涉,也就有了分量,到那时说不定他再发现了好剧本,想拍什么独立电影,就能很轻而易举的组建剧组了。
是的,和一般单纯追求名气和金钱的导演不一样,阿方索·卡隆更有理想有追求一点,比起能捞金的商业片,他始终更偏爱独立电影,也梦想着有一天经典从自己手中诞生。
而且,在洛杉矶打拼的十年教会了阿方索·卡隆一个道理——空有才华没有代表作的新人导演在大制片厂那里,最好的结局也是一个拍片工具,要想成为一流导演,就得有代表作,要想有话语权,也要先拿出成绩来。
既然他是想把《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当做跳板,这个系列的电影拍一部就行了,多了就显得鸡肋——他又不是斯皮尔伯格,功成名就后可以随兴趣拍片,之前的十年里他已经蹉跎了不少岁月,现在恨不能是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不同的类型风格,在导演生涯有限的黄金创作期内将所有想拍的类型片都拍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