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05)
作者:六月平生
只是岭南和西北相隔几千里,如何想到又如何能将这些百姓送到岭南去呢?这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上万、十几万人啊。
“王将军可有和你说如何安置这些人?”胡监军问道。
他在西北为官十年,哪怕不是直接管理西北的事物,也和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知道河西四郡割让给匈奴,胡监军也是愁得一夜未睡。
如今西北要交接,如果不在夏季前将百姓都迁走,便会留在哪里成为匈奴得奴隶。可是,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他们又能到哪里去呢?
胡监军不知道,只能带着人往内迁,哪个府要人就放一部分到那里,或者是有人来买卖,愿意自买自身的,这他便管不到了。
这些都是大齐的子民,也曾和将士们一起保家卫国,胡监军是真的不希望他们落得如此下场。现在岭南来了书信,还有皇帝的圣旨。他心中也升起了一些希望,希望这个一直守护西北的将军,能再给西北的百姓带来一次生机。
“岭南是郡主的封地,岭南地多人少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西北的百姓过去了,便寻找宜居的村落给他们居住,分田地和山头耕种。岭南一年四季长青,水稻两熟,冬季也可以找山上寻找食物、栽种豆蔬。如果大家的动作快一点,能够在明年前到达岭南,就能赶上明年的春耕,到时候开荒种水稻,只要半年的时间就能在岭南站稳脚跟。”吴隆昌细细说。
他不怕别人不知道,就怕大家不知道,没有人愿意跟着去岭南那么远的地方。
他还道:“只要愿意跟我们去岭南的,路上的粮食到了岭南后半年的粮食,都有郡主出。”
“砰,”的一声,胡监军震惊得从车里钻了出来,扯着快被吹掉的狼皮帽子问:“吴副将说的话可是当真?我这里只是其中一批百姓,共有三万人,王将军如何能供养得起这些一年的花销?后面还有三批近十万人,这十三万人的吃喝可不是小事情。”
“只是不让大家饿死还是可以的,但想要吃饱吃好,还是要等到了地方大家自己干活。”吴隆昌想起岭南这三年的变化,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肯定:“现在我们岭南的粮食可亩产五百斤,一年收获两季,相当于一亩可产近千斤粮食,怎么会养不起呢?”
更何况这只是精粮水稻,还不包括哪些豆蔬,加上这些养活那么多人有压力,但也可以。
听到亩产千斤,胡监军顿时愣住了。
西北的地多,一眼望去就是平原,尤其是河四郡,耕种上可以和中原最肥沃的土地比肩,但最好的产量也只是一亩三百斤左右。岭南竟然能够到达亩产千斤?这真是不敢相信。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到了太原就得你们把人接过去了,陛下命我在今年春季前把西北的百姓安置好,我若是跟去岭南,怕是后面的人就要沦为敌国奴隶了。且你们的人还得在夏季前到太原,将剩下的人也接走。”胡监军思索了一番道。
既然皇帝下令,又有人给西北百姓谋了一个好出路,他便没有阻拦的道理。
事情已经交代清楚,吴隆昌便道:“大人放心,下官只是第一批过来的,就是怕和您错过了。后续接人的队伍已经到了京都,等您返回西北将下一批人来,我们就能在太原接应了。”
胡监军点头,招手叫来旁边的小兵,让他去传话。
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谁带着他们走,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只知道他们的家没了,现在换了牵头的人也没有察觉,只是麻木的跟着前面走。
吴隆昌是王定武的亲兵,从小就跟在他身边,在西北度过了他最年少的时候,他的这一身本事也是西北军中学到的。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就是西北的一位士兵替他挡了一刀,才保住他的这条小命。也记得自己在闲暇的时候出门打牙祭,遇到西北的百姓,他们扛着锄头笑呵呵的告诉他,哪里的野物最多,也记得他同袍的妹妹,每次在他们休息的时候都来送自己编的草鞋给他们。
西北,这片土地,这里的人给他太多东西了。记忆里的欢声笑语还犹在眼前,然而转眼却已经是另一番场景。
看着面容枯瘦的西北人民,吴隆昌企图从他们脸上找出一丝熟悉,却只看到了麻木和绝望。
“各位父老乡亲,”吴隆昌忍住眼里的酸涩,打着马便走便高声道:“我是王将军的副将,奉陛下的旨意来接你们去岭南了。”
“王将军在岭南给大家准备好了粮食,田地。只要大家走到岭南就能安居乐业了。”
“岭南四季如春,什么时候都能种东西,只要大家坚持住就能有希望了。”
第91章
吴隆昌的话随着风一起灌入了大家的耳朵,他们听着熟悉的王将军,绝望的眸子微微动了动,似乎不相信的动了动嘴,“是王将军,是我们的王将军吗?”
声音如此小,却让所有人都心都活了过来,一瞬间眼睛亮得吓人的盯着前面骑马的人问,“是王将军回来了吗?”
身后的骑兵放缓了马步,大声地回答:“是将军,是王将军让我们来接大家离开了。”
听到王将军,瞬间许多人的眼里就流出了眼泪。
“将军啊,我的儿,你为什么不等等,将军来接我们了。”
一个老妇抱着罐子忽然嚎啕大哭,这一声呼唤把麻木的人们都唤醒了一般,队伍里开始出现低声抽泣,接着便是一阵阵凄厉的悲号。
茫茫戈壁滩中,多少人的血泪带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跟着前面的人走,不知道去处。
吴隆昌接到了人,立马给岭南去信。王定武收到信的第一时间就找到王怀玉。
“玉奴,西北的第一批百姓已经过来了,要是快的话,今年年末应该能到。三万多人,你想好要怎么安置了吗?还有后面十万人左右,你要是全接过来,可要早点做好准备。”王定武提醒道。
不是他不信任自己女儿,而是苍梧五个县加起来也才十万人左右,一下子迁移那么多人过来,势必会形成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峙的局面,这可对她的管理不利。而且那么多人,前期都要岭南来供养,这实在是一份很大的压力。
“父亲放心。我已经给桂州的邓知府去信了,苍梧这几个县最多再安排四万人,剩下的分散到桂州,正好那边撒谎山多人少,可以安置得下来。”王怀玉胸有成竹,王定武便撒手不管了。他只负责将人安全接到岭南来。
然而。这是个迁移只能考双腿的时代,哪怕有岭南军在前面领路,也有很多人走到中途便走不动了。有人是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有人是看不到尽头便留在了招收流民的府城。三万人,真正能从西北走到岭南的不到三分之二。
而为了这些人能平安到达岭南,王怀玉甚至送去千金给沿途的府城,只为当地的官员、封王为他们行个方便。不然几万的流民没有人敢让他们从城市里穿过,如果不能从城市穿过,就意味着这些人需要翻山越岭走小路。
王怀玉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排除前往岭南的障碍,但这路却是缩不短。好在这一年的时间,也可以给她做更多的准备。
王怀玉找到邓蛮生,将西北一事同他简单的说了一下道:“情况便是,现在已经有三万西北百姓南下,知州大人若是愿意,便交一半给你安置。”
人口,一向是岭南的痛点。尤其是桂州。桂州的人不多,有一半以上还是少数民族,基本脱离朝廷的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汉人和少数民族发生矛盾了,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寨子一个寨子的来,压得当地汉人几乎翻不过身来。但如果西北的百信过来了,别管他们是流民还是啥,反正只要不是少数民族,不和他们抱团就行。
邓蛮生明白王怀玉的意思,心里也有了想法。
要是这些人过来,应该会比少民好管教一些。不过几万人,他哪里来那么多地方安置?邓蛮生眼馋这些人,但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里。
“王将军可有和你说如何安置这些人?”胡监军问道。
他在西北为官十年,哪怕不是直接管理西北的事物,也和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知道河西四郡割让给匈奴,胡监军也是愁得一夜未睡。
如今西北要交接,如果不在夏季前将百姓都迁走,便会留在哪里成为匈奴得奴隶。可是,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他们又能到哪里去呢?
胡监军不知道,只能带着人往内迁,哪个府要人就放一部分到那里,或者是有人来买卖,愿意自买自身的,这他便管不到了。
这些都是大齐的子民,也曾和将士们一起保家卫国,胡监军是真的不希望他们落得如此下场。现在岭南来了书信,还有皇帝的圣旨。他心中也升起了一些希望,希望这个一直守护西北的将军,能再给西北的百姓带来一次生机。
“岭南是郡主的封地,岭南地多人少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西北的百姓过去了,便寻找宜居的村落给他们居住,分田地和山头耕种。岭南一年四季长青,水稻两熟,冬季也可以找山上寻找食物、栽种豆蔬。如果大家的动作快一点,能够在明年前到达岭南,就能赶上明年的春耕,到时候开荒种水稻,只要半年的时间就能在岭南站稳脚跟。”吴隆昌细细说。
他不怕别人不知道,就怕大家不知道,没有人愿意跟着去岭南那么远的地方。
他还道:“只要愿意跟我们去岭南的,路上的粮食到了岭南后半年的粮食,都有郡主出。”
“砰,”的一声,胡监军震惊得从车里钻了出来,扯着快被吹掉的狼皮帽子问:“吴副将说的话可是当真?我这里只是其中一批百姓,共有三万人,王将军如何能供养得起这些一年的花销?后面还有三批近十万人,这十三万人的吃喝可不是小事情。”
“只是不让大家饿死还是可以的,但想要吃饱吃好,还是要等到了地方大家自己干活。”吴隆昌想起岭南这三年的变化,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肯定:“现在我们岭南的粮食可亩产五百斤,一年收获两季,相当于一亩可产近千斤粮食,怎么会养不起呢?”
更何况这只是精粮水稻,还不包括哪些豆蔬,加上这些养活那么多人有压力,但也可以。
听到亩产千斤,胡监军顿时愣住了。
西北的地多,一眼望去就是平原,尤其是河四郡,耕种上可以和中原最肥沃的土地比肩,但最好的产量也只是一亩三百斤左右。岭南竟然能够到达亩产千斤?这真是不敢相信。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到了太原就得你们把人接过去了,陛下命我在今年春季前把西北的百姓安置好,我若是跟去岭南,怕是后面的人就要沦为敌国奴隶了。且你们的人还得在夏季前到太原,将剩下的人也接走。”胡监军思索了一番道。
既然皇帝下令,又有人给西北百姓谋了一个好出路,他便没有阻拦的道理。
事情已经交代清楚,吴隆昌便道:“大人放心,下官只是第一批过来的,就是怕和您错过了。后续接人的队伍已经到了京都,等您返回西北将下一批人来,我们就能在太原接应了。”
胡监军点头,招手叫来旁边的小兵,让他去传话。
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谁带着他们走,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只知道他们的家没了,现在换了牵头的人也没有察觉,只是麻木的跟着前面走。
吴隆昌是王定武的亲兵,从小就跟在他身边,在西北度过了他最年少的时候,他的这一身本事也是西北军中学到的。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就是西北的一位士兵替他挡了一刀,才保住他的这条小命。也记得自己在闲暇的时候出门打牙祭,遇到西北的百姓,他们扛着锄头笑呵呵的告诉他,哪里的野物最多,也记得他同袍的妹妹,每次在他们休息的时候都来送自己编的草鞋给他们。
西北,这片土地,这里的人给他太多东西了。记忆里的欢声笑语还犹在眼前,然而转眼却已经是另一番场景。
看着面容枯瘦的西北人民,吴隆昌企图从他们脸上找出一丝熟悉,却只看到了麻木和绝望。
“各位父老乡亲,”吴隆昌忍住眼里的酸涩,打着马便走便高声道:“我是王将军的副将,奉陛下的旨意来接你们去岭南了。”
“王将军在岭南给大家准备好了粮食,田地。只要大家走到岭南就能安居乐业了。”
“岭南四季如春,什么时候都能种东西,只要大家坚持住就能有希望了。”
第91章
吴隆昌的话随着风一起灌入了大家的耳朵,他们听着熟悉的王将军,绝望的眸子微微动了动,似乎不相信的动了动嘴,“是王将军,是我们的王将军吗?”
声音如此小,却让所有人都心都活了过来,一瞬间眼睛亮得吓人的盯着前面骑马的人问,“是王将军回来了吗?”
身后的骑兵放缓了马步,大声地回答:“是将军,是王将军让我们来接大家离开了。”
听到王将军,瞬间许多人的眼里就流出了眼泪。
“将军啊,我的儿,你为什么不等等,将军来接我们了。”
一个老妇抱着罐子忽然嚎啕大哭,这一声呼唤把麻木的人们都唤醒了一般,队伍里开始出现低声抽泣,接着便是一阵阵凄厉的悲号。
茫茫戈壁滩中,多少人的血泪带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跟着前面的人走,不知道去处。
吴隆昌接到了人,立马给岭南去信。王定武收到信的第一时间就找到王怀玉。
“玉奴,西北的第一批百姓已经过来了,要是快的话,今年年末应该能到。三万多人,你想好要怎么安置了吗?还有后面十万人左右,你要是全接过来,可要早点做好准备。”王定武提醒道。
不是他不信任自己女儿,而是苍梧五个县加起来也才十万人左右,一下子迁移那么多人过来,势必会形成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峙的局面,这可对她的管理不利。而且那么多人,前期都要岭南来供养,这实在是一份很大的压力。
“父亲放心。我已经给桂州的邓知府去信了,苍梧这几个县最多再安排四万人,剩下的分散到桂州,正好那边撒谎山多人少,可以安置得下来。”王怀玉胸有成竹,王定武便撒手不管了。他只负责将人安全接到岭南来。
然而。这是个迁移只能考双腿的时代,哪怕有岭南军在前面领路,也有很多人走到中途便走不动了。有人是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有人是看不到尽头便留在了招收流民的府城。三万人,真正能从西北走到岭南的不到三分之二。
而为了这些人能平安到达岭南,王怀玉甚至送去千金给沿途的府城,只为当地的官员、封王为他们行个方便。不然几万的流民没有人敢让他们从城市里穿过,如果不能从城市穿过,就意味着这些人需要翻山越岭走小路。
王怀玉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排除前往岭南的障碍,但这路却是缩不短。好在这一年的时间,也可以给她做更多的准备。
王怀玉找到邓蛮生,将西北一事同他简单的说了一下道:“情况便是,现在已经有三万西北百姓南下,知州大人若是愿意,便交一半给你安置。”
人口,一向是岭南的痛点。尤其是桂州。桂州的人不多,有一半以上还是少数民族,基本脱离朝廷的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汉人和少数民族发生矛盾了,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寨子一个寨子的来,压得当地汉人几乎翻不过身来。但如果西北的百信过来了,别管他们是流民还是啥,反正只要不是少数民族,不和他们抱团就行。
邓蛮生明白王怀玉的意思,心里也有了想法。
要是这些人过来,应该会比少民好管教一些。不过几万人,他哪里来那么多地方安置?邓蛮生眼馋这些人,但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里。
上一篇:重生之鲛人仙君
下一篇:山青卷白云:女翻译与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