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娇娘(221)

作者:一一年

沈华站到城门口去看,总觉得旗招不显眼,她想了想跑回去把上次王氏剪了用来绑春山下井的布条翻出来。在城门旁边竖了两根竹竿,牵了两根绳子,在绳子上每隔一段绑一个绳结,形成一条引道,只要路过的人都会被余光吸引了看上一眼。

一个个见了啧啧称奇,说这户人家买卖点子想的精巧,沈婆子听见了就说:“我小孙女想的,她打小就机灵,像她爹,可惜是个女娃,要是男娃,肯定跟她爹一样考个秀才回来。”

众人听了自然又是一番夸赞,沈婆子心里说不出的得意。

她这边正和人闲话着,那边沈华又把布结拆了回去,沈婆子瞧着忙打了声招呼跟了上去,“咋了,咋拆了,绑着挺好看的,风一吹,飘飘的。”

“没事,我写几个字,再绑上去。”沈华回屋,翻出自己的笔墨,把每个布条铺平了,开始写东西。

沈婆子跟进来,可她不识字,忍了半响,问道:“花儿,你写的啥?”

沈华回道:“我写的,希望二叔三叔四叔能找到我们。”

沈婆子愣住了,小心翼翼的拿起沈华写好的布条,眼角有些涩,她瞧见沈华还在写,又问:“这个又是写的啥?”

“希望姥爷姥娘舅舅舅母都活的好好的。”

接下来也不用沈婆子问,沈华一边写一边说给她听,写到最后的时候她说:“回头多准备些布条,如果有客人想写个,我也帮着写,就绑在道上,让风带去,希望布条上的人能收到祝福。”

一开始沈华确实只是想多个噱头,写着写着她便真心的想要祈福,明知道这是现代人经商的一种手段,但这份祝愿就算只有一丝实现可能,大家都愿意去相信。

沈华把布条重新绑回去,她以为沈婆子会说她浪费笔墨,却没想到,沈婆子帮着她一个个系回去,神情比她还专注虔诚。

人心总有柔软的地方。

……

第二天天还没亮,城门外就聚满了人,吵吵嚷嚷的连城内的人都能听见。

东门和北门好一些,毕竟每天都会开一个时辰,但战乱时期,不到万不得已,大部分农户都选择闭门不出,现在得知城门解禁,那就是没有危险了,所以很多农户也都进城来,瞧瞧情况。

西门和南门门前的人则更多,原本他们还在庆幸没遇上旱灾,但架不住那些灾民入不了城,全都分散到各个村镇去了。

秋收的粮食被抢了,门口的菜地被拔光,城门又封着,缺油少盐的日子简直没法过。这会听说疫病过去了,自然是第一时间带着钱上城里采办米粮和盐糖。

“卯时到,开城门!”

随着城门官的一声喊,城门上响起击鼓的声音,四方城门同时打开。

大部分人都冲着米粮店和杂货铺来的,还有一些赶着去走亲戚,一时间整座城都喧闹起来,人声鼎沸。

粥铺的生意如沈华所料般,非常好,原本沈老头还在一旁观望,到后面瞧她们几个妇人忙的脚不沾地,赶紧帮忙替换粥桶。沈婆子把两个小的交给了春溪春文,她在厨房里煮粥,何氏烧锅,陈氏刷碗,王氏舀粥,沈华收钱,春山收碗。

所有人都在忙着,只有沈成才时不时的出来望一眼,又气定神闲的回去读书。

酉时,关城门后,沈家粥棚才清静下来,所有人都累瘫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但各个脸上却是扬着喜气的。

一锅一锅的粥,一坛子一坛子的酱菜,就跟不要钱似得,明明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何氏虽然在忙,却一直留心着沈华,就见她一趟趟的往家里跑,肯定是送钱回去的。

一碗粥三文钱,送两粒榨菜,再要就得花钱,一文钱一小碟,上面数的过了的几块,却依旧有人买。

钱啥时候变得这么好赚?!

咋啥买卖到了大嫂这块就这么容易?!

何氏有些后悔当初没参一份子,不然这时候赚的钱岂不有她一份?

家里开粥铺,粥是不愁的,剩下的粥让忙碌了一天的人喝了个饱,王氏还捞了厚满厚满的一碗送去给秦氏母子。

忙碌了一天,虽然累,但一个个精神亢奋,没有半点睡意,庄户人家谁见过这个阵势,钱就跟流水似得,哗啦啦的往钱罐子里扔。

别说何氏,就是陈氏和小陈氏瞧着也羡慕,沈婆子坐在一旁算账,粮仓钥匙是她管着的,今天一共煮了九锅粥,用了三斤多米,本钱就是一百文钱左右。

米价翻了五六倍,粥价自然也是翻了再翻。

原本一文钱一碗的厚粥,现在街边摆摊卖三文钱一碗稀粥。说起来也奇怪,这时的人崇吃米粮,觉得谷米养人,所以即使家里穷,每天也要喝些稀米汤。面食在他们瞧来只可做充饥之用,不然他们天天窝头面饼子,咋不胖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