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娇娘(188)
另一户也不差,就是离的稍远了些,但是胜在家里头人口简单,兄弟两人,要说亲的是弟弟,姐姐们都嫁了人,就一个爹在,娘早年得病死了,不需要伺候婆婆,闺女嫁过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成。
最重要的是,家里光景还行,有个三四十亩地,弟弟还是个读书人。
沈婆子拿不定主意,就找王氏来商量,沈华忙进忙出的听了几耳朵,不就是一个有钱,一个有文化。心想:不管在什么时代,这都是个难题。
作为一个颜狗,她插了一句嘴,“选长得俊的啊。”
沈成梅原本躲在沈华屋里偷听,听她这么一嗓子,噗嗤笑出声来,王氏佯怒瞪了沈华一眼,“快玩你去的吧,啥事都插嘴。”
小闺女都听见了,沈婆子也不避讳她,喊她出来问中意哪家,沈成梅心里一直想着花儿刚才说的那句话,脑海中浮现的是上次跟夏小哥一块来的那个年轻人。
那样的人应该瞧不上自个吧,可是她哥都中秀才了,今年说不定还能考举人,是不是就能去问一问?
沈成梅扭捏着不愿意表态,只问:“娘,大哥今年参加秋闱不?”
沈婆子“噫”了一声,“倒是忘记问他了。”小闺女提醒了他,秋闱八月开考,九月出成绩,万一老大要是中了,就是举人老爷了,小闺女的亲事还得在琢磨琢磨,她问王氏,“老大有没有说参加今年的秋闱啊?”
最近夫妻俩关系有些冷淡,互看不顺眼,王氏淡淡的说:“听他提了一嘴,好似没有太大把握,说年后走动走动,也不知如何了。”
沈婆子没接话茬,走动得要银子啊,她又开始埋怨起来,这时候起啥屋子,不然几个月下来,怎么也有十多两银子了。
沈华却觉得奇怪,打仗期间,科举难道不停?
有的事就是不经念叨,沈华才想到这茬,沈成才就阴着脸回来了,他说秋闱取消了,赶不上今年的,就得再等三年,他已经三十了,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就在沈成才愁他前程的时候,县里又有文书下来,衙役找到里正和村长,传达了上头的意思之后,不顾其刷白的脸色,赶着去下一个村。
凡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丁入兵册,逃兵者轻则处死,悬尸辕门,重则连坐,株连九族。
这是打败仗了?!
当夜,沈家沟有辈分有名望的人全都聚在里正家中密会,沈成才和沈老头也被邀了去,征兵的事无可商量,朝廷下来的公文,谁有那个胆子反抗,只是,家里人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没了劳力,地怎么种的过来?
仗打到哪了?
要不要把值钱的东西先藏起来?
又招兵了,之前招去的人呢?
还活着吗?
众人七口八舌,没等他们讨论出个结果,新的征文又下来了,征粮征税!没税银的用粮食替!
一个霹雳接着一个霹雳下来,所有人都懵了,征粮就算了,好在之前听了村长的粮食没卖,紧吧紧吧熬到秋收日子也能过下去。可征税,哪个手里有钱啊,村里各个愁容满面,喊着日子过不下去,但也没人敢去官府闹。
沈家相对好一些,王氏手里攒着五十多两银子,被她分散的藏在夹袄里。沈老三沈老四走后,陈氏和小陈氏住到前头来,王氏睡到沈华和春溪的屋里,沈成才去和春山春河挤,何氏带着春文春武把粮仓收拾出一半来,住了进去。
粮食现在是重中之重,全家把粮食聚到了一处,留了些日常生活的在粮仓,其他都搬进了地窖。
沈婆子的意思是把鸡也挪到前头来,何氏不乐意,“娘,鸡挪过来还得搭鸡窝,现在哪有那个功夫,去后头喂也不费啥事。”鸡弄到前头来,鸡蛋归谁?
年前家里宰了猪之后就没抱猪娃,陈氏和小陈氏都只养了些鸡仔,何氏说了那话,她俩倒不好再把鸡抱来,只好每天都去后头喂一回。
村里有些见识的人家都意识到了严重性,纷纷去镇上县里买粮食,可一些乡绅居然联合起来抬高米价。
仿佛一夜之间,平静的生活都变了,整个淮山县都被卷入了战火之中。
就像是为了印证沈婆子那句万一天不好的话,老天果然来凑热闹了,从正月到三月,一滴雨都没下,沈家沟依附着南阳河还好些,就是人辛苦,一趟一趟的挑水,沈老头累的眼窝子深深的陷了下去,满脸沟壑呈现出老态。
沈婆子在家看孩子,三个媳妇也从早到晚下地干活,就连春山都挑着小扁担担家里吃用的水,一个播种季下来,大人孩子都活活累垮一层皮。
原本宽广的河道如今变成了窄窄的河沟,但即便是这样,也给人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