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纪事(1241)
她那时候只问了一句:“父亲你觉得,姓李的会容我再嫁吗?”
父亲便没有再多话,黯然下了山。他当然是要跟去长安,人人都会去长安,她兄弟,姐妹,子侄。李十二郎。
洛阳的繁华在一夕之间挥霍殆尽——当然那不是真的。迁都断断续续花了有大半年的功夫,华阳上山来与她道别,带了冬生和阿狸。
郑笑薇记得她三哥出殡,华阳设路棚,冬生主祭,一脸严肃认真地在黑幛白幕之间。转眼长高了好些。阿狸那孩子眉目和她娘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只是不像她娘当年,有种无忧无虑的豪气。倒是像华阳更多。
华阳和她说:“我就要离开洛阳,我留在洛阳的产业,就都麻烦郑娘子关照了。”
皇后的产业,要什么人关照——无非是她关照她。
郑笑薇觉得好笑。
又说道:“世子和独孤小娘子都是头一次来,我做长辈的,不能没有表示。”便叫侍婢领冬生和阿狸去库房挑选礼物。
华阳道:“你倒和我客气起来。”
郑笑薇笑而不语。
阿狸挑了一口宝刀;冬生两手空空。郑笑薇奇道:“想是我这里没什么能让世子瞧得上眼?”
“不是的。”冬生忸怩道,“是我有求于姑姑。”
郑笑薇掩口笑道:“承蒙世子叫我一声姑姑,就不用这个‘求’字了。”
“我有个熊……”冬生比划了一下,“没了。我娘不让我带去长安。我瞧着姑姑这里依山傍水,姑姑能赏我块地方,安置他吗?”
郑笑薇有点诧异——她原以为是华阳授意,想不到渤海王的儿子,会有这样的心肠。
华阳摸了摸他的头,那孩子从她手底下滑开。
郑笑薇应道:“好。姑姑给你看着,逢年过节,也让他吃些香火。”
那也是十年前了。
白驹过隙,当年一双小儿女都已经成人。前年成了亲,她收到来自长安的喜帖,也没有过去。
去长安,就免不了要见面——
这些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见过。积善寺占地再广,也不可能封锁整个龙门山。那人每年会来几次。开头还规规矩矩递帖子,后来就不了。冷不丁就会碰上。她发作了几次,把有嫌疑的侍婢都赶了出去。
还是禁不住。
后来想明白了,那人手眼通天,她能赶多少人走,他就能送多少人进来。
也并不靠近,远远的。
她在亭子里喝酒,有人在山腰。就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身影。相信他看她也是。
她反手,酒洒在风里,回了屋。
她原本想说句“滚!”,太远了,不值当这么费嗓子。
春天里赏花,游湖,踏青,竹林里一闪而没的身影。那么快,就好像只是风过去。剩下潇潇的声音不绝于耳。
又一个“滚”字卡在了喉咙里,没机会出口。
好在他毕竟公务繁忙,并没有太多闲暇;迁都长安之后,更是往来不便。
渐渐绝迹。
渐渐也就习惯了。
夏天快过完的时候她约了人上山打猎,忽然开始下雨。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像是天破了个窟窿,哗哗地没完了。
雨冲坏了下山的路。
情况越来越坏,派下山求救的仆从的尸体飘了回来。粮食一天一天少下去。柴都湿透了,生火艰难。人开始生病,病了抬出去;死了埋了,免得疫情传染。
有天晚上她开始发热。
外头很闹。她在半昏半醒之中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打斗的声音,有人嘶吼,火光,凌乱的脚步伴随着哀嚎声,呻•吟声,有人背起她,有人在她耳边说:“姑娘莫要出声。”她的贴身侍婢掩上门,走了出去。
再没有回来。
雨太大了。血腥的气味很快被洗净,水流到脚边上,也已经没了颜色。
她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她只牢牢记着侍婢的话,莫要出声。她把她藏在这里,水和干粮都不是太多,没有药。
她想她快要死了。
她怎么都没有想到她的一生会这样结束,高门贵女,洛阳名花,多少人仰慕她的风华,或倾倒于她的美貌。
而她会死在这里,一个山间杂屋,水米用尽,身边空无一人。她所喜爱的,美酒,珠宝,轻歌曼舞,那些深夜里旖旎的香,华丽的丝绸,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而最后陪伴她的只有污浊的血,也许还有尸体。
她很快就会变成其中一具,没有人知道她生前多么好。
“阿薇、阿薇——”
也许是幻听,哪里还有人,除了哗哗的雨声,哪里还有人?
又谁会这么亲昵地叫她的闺名——这天底下有几个人配得上叫她的闺名?
不知道过了多久,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阿薇,你应我、你应我一声——”已经有些哑了。哑得像是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