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种田很久啦(107)
作者:兩碗米饭
女掌柜想了想,还是摇头。
“真不能再便宜了,我这东西都是好的,说给嫂子最低价,就是最低价了。”
掌柜的见十月身后还跟着一个少年,少年正仰头在看挂着的成衣。又见十月还梳着双丫髻,小姑娘的打扮,心里有猜测,但是什么都没说。
“小姑娘要买三十斤棉花?”
十月点头,“嗯,做被褥和棉衣。”
“小姑娘,这棉花我不能给便宜了,但是我这有早前收的一件旧披风,原来是准备卖二十文的,十文钱给你拿走,你看怎么样?”
一边说着,掌柜的从柜台后面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个青灰色的包袱,从里面拿出一件五成新的灰麻色的披风。斗篷展开,得有五尺的样子。十月前后看了看,除了洗得发白褪色,没有补丁。她笑眯眯的看着掌柜,“谢谢掌柜的。”
见十月一点不犹豫,知道这十月是个爽利人,掌柜到后面库房去拿棉花。不一会儿从后面拎着两卷棉花过来。
“这一卷是十斤,我先给你称一下。”
掌柜的拿出杆秤,勾起棉花,挪着秤砣到五斤的地方,称杆高高翘起,然后展示给十月看。
“十斤高高的。”
十月点点头。
这样古老的秤,她现在也会用会看了,她觉得这种秤比现代的电子秤更生活化,比起冰冷的机械数字,这秤杆上的小点点,更有内涵。
棉花买好了,掌柜的还推荐她买几尺做被面的布料,十月见她推荐的都是大红大绿的花色,摇摇头,这也太新鲜了。而且,现在他也买不起。哎……
十月没啰嗦,三人没人拎着十斤棉花,出了店门直奔城门口走去。
路上十月又买了两根头绳,两条饴糖,让小贩给切成十二粒。到了栓毛驴车的地方,周大杨的车已经不在了,王婶子也没在。黄婶子问了边上的人,打听了下,说是他们接了人之后就走了。
“接了人?”十月有些奇怪。
“是的,一个姑娘,好像是病了,他们走的急得很。”边上另一辆车上的大叔说。
三人有些懵,但也知道这时候问不出个所以然,想着回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装好车,就准备往回走。
驴车走的时候,听见有人小声讨论,说到月底,就是最后一批北迁的人到的时间了,要是月底了,还没有在长宁登记建新户籍,那些在路上的人就只能回原籍了。
有人着急说,家里有亲戚比自己晚走了两天也不知道到没到,边上有人说,可以到县衙去问,衙门里可以查哪些人来了,分在哪个村子。
十月在心里默默的算了算,从她登记到现在,已经超过三个月了,再到月底,相当于朝廷比当时说的三个月还给延长了一个月。
这些天,新房子盖好了,日子一下子恢复了平静,阿平似乎忽然想起自己的小伙伴,天天念叨小豆子,不知道他们在哪。
十月想,要不今天就去县衙问问看小豆子他们是不是落户在北安县。
他们到的时候,长宁府附近的县城都满额了,北安县是最后剩下的两个县城了。
“唐大哥,咱们去县城打听打听小豆子他们吧,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在北安县,阿平最近天天念叨。”
唐开泰自然不会反对,也是十月提起他才猛然想起来,有天悄悄的和他说想小豆子了。
“黄婶子,您在这休息会儿,等我们一下,我们去县城打听打听小豆子他们在不在咱们北安县落户。”
黄婶知道阿平在青山县和小豆子玩得好,没想到他们还替孩子想着这些事儿。
看着唐开泰和十月远去的身影,她忍不住想,这俩人要是结成夫妻有了孩子,肯定惯着孩子。
县衙里依旧忙碌,不断地有人到来。县衙大门开着,在最外面的门口有个咨询台,一个年轻的书生坐在那里随时回答来往人的问题。
唐开泰和十月也到那个书生那里去问。
唐开泰说明来意,书生指了指里面县衙大堂,让唐开泰到里面问负责登记的刘姓胥吏。
衙门内,为了方便北迁事宜,在县衙的前堂,临时建了个办公场所。几张桌子摆在堂下,胥吏两人一桌对坐着。不过现在这里只有三个胥吏,两个在吃饭。
其中一个正要出门的就是刘胥吏。
听唐开泰他们说明情况,刘胥吏眉头皱着,有些不耐烦。但还是问他们是否识字,见唐开泰点头,从后堂拿出一个木盒子来。
“都在这里了,自己找找吧。小心别损坏了。无论找没找得到,等我回来再走。”
唐开泰和十月赶忙谢过。
木盒子里一共五个册子,两人翻开看了下,是按照日期登记的。把他们到之前的日期的都拿出来放一边,在后面的三个册子里找。终于在最后一个里,十月看到 “柳麦”这个名字,她激动的出声,“唐大哥,找到了。”
唐开泰放下手中的册子,把头凑过来看。
柳麦下面还有一个柳斗,后面详细记录了他们原户籍是哪里,新户籍在哪个村子。
“阳洼村?”唐开泰念出这个陌生的地名。十月跟着点点头。
“这里有日期,就是半个月前,他们比咱们晚了两个月!”
他们是七月初三到了长宁,小豆子他们半个月前就是九月初才到北安县,到长宁也就是八月底那几天,怎么会这么慢。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十月有些担心,唐开泰一样。
他转头看着大厅里的人,正好有一个胥吏被两人的声音吸引,正看着他们。
唐开泰上前去询问阳洼村在什么地方。
胥吏人不错,找来了一个简易地图,给他指了一下位置。是一个比李家坳还靠边境的村子。
胥吏还给介绍了阳洼村的情况。那边靠近边境,地方倒也不错,有大片的草地,村里不少人家养羊,现在大概有二十户人家了。
胥吏没说的一点,因为靠近边境,阳洼村里有几户蒙匈人,在村子里也落户二十多年了。和村子里的人相处的也算是相安无事。
他们不擅种地,就在村子建了房子,依旧靠养羊为生,日子过得比在蒙匈过得好。
大昭和蒙匈隔几年打上一仗,关系时好时坏的,这阳洼村里的蒙匈人和本村人,关系也是时好时坏的。
但是毕竟做了二十多年的同村人,都是些小打小闹的矛盾,没什么大的冲突。
唐开泰听胥吏说完,想阳洼村倒是比李家坳要富裕些。心里放心不少。
距离上,李家坳到阳洼村,比到县城还远。去一趟要一天的时间,明天他要开始上工了,怕是没时间去看。不过知道他们在哪了,总有机会见面。
两人从县衙出来,已经正了。十月买了几个包子,和唐开泰先垫垫肚子,把剩下的两个拿给黄婶子。
三人顶着日头赶了一路,会到李家坳已经未时末。阿平和金金早就站在大门口张望了,见他们回来了,纷纷跑了出来。
十月拉着俩孩子的手往自己家走,唐开泰赶着毛驴车回了自己的院子。
看着金金和阿平,心里再次忍不住想到,这俩小家伙估计都要忘了自己姓唐了。
第86章 落水
“什么?你说周大哥救回来一个姑娘?”
此刻十月在厨房里淘米, 金金帮着洗菜,阿平嘴里含着一颗饴糖,坐在门槛上, 给十月讲周大杨的八卦。
“嗯, 周大哥回来的时候, 那个姐姐就在车上躺着,周大哥给她抱回去了。”
“真不能再便宜了,我这东西都是好的,说给嫂子最低价,就是最低价了。”
掌柜的见十月身后还跟着一个少年,少年正仰头在看挂着的成衣。又见十月还梳着双丫髻,小姑娘的打扮,心里有猜测,但是什么都没说。
“小姑娘要买三十斤棉花?”
十月点头,“嗯,做被褥和棉衣。”
“小姑娘,这棉花我不能给便宜了,但是我这有早前收的一件旧披风,原来是准备卖二十文的,十文钱给你拿走,你看怎么样?”
一边说着,掌柜的从柜台后面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个青灰色的包袱,从里面拿出一件五成新的灰麻色的披风。斗篷展开,得有五尺的样子。十月前后看了看,除了洗得发白褪色,没有补丁。她笑眯眯的看着掌柜,“谢谢掌柜的。”
见十月一点不犹豫,知道这十月是个爽利人,掌柜到后面库房去拿棉花。不一会儿从后面拎着两卷棉花过来。
“这一卷是十斤,我先给你称一下。”
掌柜的拿出杆秤,勾起棉花,挪着秤砣到五斤的地方,称杆高高翘起,然后展示给十月看。
“十斤高高的。”
十月点点头。
这样古老的秤,她现在也会用会看了,她觉得这种秤比现代的电子秤更生活化,比起冰冷的机械数字,这秤杆上的小点点,更有内涵。
棉花买好了,掌柜的还推荐她买几尺做被面的布料,十月见她推荐的都是大红大绿的花色,摇摇头,这也太新鲜了。而且,现在他也买不起。哎……
十月没啰嗦,三人没人拎着十斤棉花,出了店门直奔城门口走去。
路上十月又买了两根头绳,两条饴糖,让小贩给切成十二粒。到了栓毛驴车的地方,周大杨的车已经不在了,王婶子也没在。黄婶子问了边上的人,打听了下,说是他们接了人之后就走了。
“接了人?”十月有些奇怪。
“是的,一个姑娘,好像是病了,他们走的急得很。”边上另一辆车上的大叔说。
三人有些懵,但也知道这时候问不出个所以然,想着回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装好车,就准备往回走。
驴车走的时候,听见有人小声讨论,说到月底,就是最后一批北迁的人到的时间了,要是月底了,还没有在长宁登记建新户籍,那些在路上的人就只能回原籍了。
有人着急说,家里有亲戚比自己晚走了两天也不知道到没到,边上有人说,可以到县衙去问,衙门里可以查哪些人来了,分在哪个村子。
十月在心里默默的算了算,从她登记到现在,已经超过三个月了,再到月底,相当于朝廷比当时说的三个月还给延长了一个月。
这些天,新房子盖好了,日子一下子恢复了平静,阿平似乎忽然想起自己的小伙伴,天天念叨小豆子,不知道他们在哪。
十月想,要不今天就去县衙问问看小豆子他们是不是落户在北安县。
他们到的时候,长宁府附近的县城都满额了,北安县是最后剩下的两个县城了。
“唐大哥,咱们去县城打听打听小豆子他们吧,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在北安县,阿平最近天天念叨。”
唐开泰自然不会反对,也是十月提起他才猛然想起来,有天悄悄的和他说想小豆子了。
“黄婶子,您在这休息会儿,等我们一下,我们去县城打听打听小豆子他们在不在咱们北安县落户。”
黄婶知道阿平在青山县和小豆子玩得好,没想到他们还替孩子想着这些事儿。
看着唐开泰和十月远去的身影,她忍不住想,这俩人要是结成夫妻有了孩子,肯定惯着孩子。
县衙里依旧忙碌,不断地有人到来。县衙大门开着,在最外面的门口有个咨询台,一个年轻的书生坐在那里随时回答来往人的问题。
唐开泰和十月也到那个书生那里去问。
唐开泰说明来意,书生指了指里面县衙大堂,让唐开泰到里面问负责登记的刘姓胥吏。
衙门内,为了方便北迁事宜,在县衙的前堂,临时建了个办公场所。几张桌子摆在堂下,胥吏两人一桌对坐着。不过现在这里只有三个胥吏,两个在吃饭。
其中一个正要出门的就是刘胥吏。
听唐开泰他们说明情况,刘胥吏眉头皱着,有些不耐烦。但还是问他们是否识字,见唐开泰点头,从后堂拿出一个木盒子来。
“都在这里了,自己找找吧。小心别损坏了。无论找没找得到,等我回来再走。”
唐开泰和十月赶忙谢过。
木盒子里一共五个册子,两人翻开看了下,是按照日期登记的。把他们到之前的日期的都拿出来放一边,在后面的三个册子里找。终于在最后一个里,十月看到 “柳麦”这个名字,她激动的出声,“唐大哥,找到了。”
唐开泰放下手中的册子,把头凑过来看。
柳麦下面还有一个柳斗,后面详细记录了他们原户籍是哪里,新户籍在哪个村子。
“阳洼村?”唐开泰念出这个陌生的地名。十月跟着点点头。
“这里有日期,就是半个月前,他们比咱们晚了两个月!”
他们是七月初三到了长宁,小豆子他们半个月前就是九月初才到北安县,到长宁也就是八月底那几天,怎么会这么慢。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十月有些担心,唐开泰一样。
他转头看着大厅里的人,正好有一个胥吏被两人的声音吸引,正看着他们。
唐开泰上前去询问阳洼村在什么地方。
胥吏人不错,找来了一个简易地图,给他指了一下位置。是一个比李家坳还靠边境的村子。
胥吏还给介绍了阳洼村的情况。那边靠近边境,地方倒也不错,有大片的草地,村里不少人家养羊,现在大概有二十户人家了。
胥吏没说的一点,因为靠近边境,阳洼村里有几户蒙匈人,在村子里也落户二十多年了。和村子里的人相处的也算是相安无事。
他们不擅种地,就在村子建了房子,依旧靠养羊为生,日子过得比在蒙匈过得好。
大昭和蒙匈隔几年打上一仗,关系时好时坏的,这阳洼村里的蒙匈人和本村人,关系也是时好时坏的。
但是毕竟做了二十多年的同村人,都是些小打小闹的矛盾,没什么大的冲突。
唐开泰听胥吏说完,想阳洼村倒是比李家坳要富裕些。心里放心不少。
距离上,李家坳到阳洼村,比到县城还远。去一趟要一天的时间,明天他要开始上工了,怕是没时间去看。不过知道他们在哪了,总有机会见面。
两人从县衙出来,已经正了。十月买了几个包子,和唐开泰先垫垫肚子,把剩下的两个拿给黄婶子。
三人顶着日头赶了一路,会到李家坳已经未时末。阿平和金金早就站在大门口张望了,见他们回来了,纷纷跑了出来。
十月拉着俩孩子的手往自己家走,唐开泰赶着毛驴车回了自己的院子。
看着金金和阿平,心里再次忍不住想到,这俩小家伙估计都要忘了自己姓唐了。
第86章 落水
“什么?你说周大哥救回来一个姑娘?”
此刻十月在厨房里淘米, 金金帮着洗菜,阿平嘴里含着一颗饴糖,坐在门槛上, 给十月讲周大杨的八卦。
“嗯, 周大哥回来的时候, 那个姐姐就在车上躺着,周大哥给她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