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年方八岁(科举)(62)

作者:王廿七

就算是从前的林砚,也早已不怕他这招儿了。

林砚从桌上跳下来,道:“我二叔也要读书科举,如今店里只有三叔一人盯着,你去帮他,可好?”

林荣礼看看林砚,又看看林长济:“还真是他说了算?”

林长济微微颔首:“早跟您说拜错庙门了。”

“嘿!”林荣礼盯着林砚上下端详:“祖坟上冒青烟了这是……”

林长济心中暗哂,冒青烟算什么啊,祖宗都亲自爬出来了。

“您就说好还是不好?”林砚问。

林荣礼跟林长安素来尿不到一壶去,可他眼看着兄弟三个换了宅子,看着林毓秀重归宗室有娘家可依,看着林长济考过科试筹备乡试,看着林砚大放异彩闻名于全县……怎能不心生羡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前觉得山重水复,终日浑浑噩噩,如今柳暗花明,他安能不为子孙一计?

“好!”林荣礼道:“当然好!”

林砚一拍大腿:“二叔爷,咱们把话说在前头,不能好逸恶劳拈轻怕重,不能眼高手低挑肥拣瘦,只要好好干,我绝不亏待您。”

林荣礼看向林长济:“他这样对长辈说话你也不管?”

林长济略一抬眼:“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我儿哪句话也没说错,我为什么要管?”

被子辈孙辈教训,林荣礼听着那个窝火,偏又觉得他的话不无道理,脸上一阵青白变化,终是咬咬牙道:“我知道了。”

--------------

末暑一过,天气渐渐凉爽,林砚带着元祥,陪着林长济来到省城。

大比之期将近,全省各地的读书人汇集于此,贡院附近的客栈人满为患,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商铺大多换上了考具在售卖,随处可见都是身穿直裰头戴方巾的秀才,茶楼、酒楼座无虚席,他们大声讨论着微言大义和应试技巧,置身其中,不会说几个“之乎者也”,都不太好开口说话。

林长济素来不是喜热闹的性子,林砚在距贡院不近不远的地段赁了一处小院,巷陌幽深寂静,排除喧闹,利于备考。秋闱共九天七夜,中间有两次出贡院换场,住的舒服一些,也利于体力恢复。

不出所料,今年本省的主考官正是李柏山,八月初六考官入闱,在举行入帘上马宴后,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处,监试官封门,自这天开始,为避免舞弊,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参与其他事。

八月初七傍晚,林长济在做完最后一篇习文后,将毛笔挂起来,舒展酸痛的手臂肩颈。

为避免他考场紧张,最后一篇文章林砚不看,两人只闲聊了几句,就各回各屋,早早熄灯睡去了。

第33章 、秋闱日

八月初八, 秋闱日。

严格来说,三场秋闱的开考时间在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三天,但每场需提前一天入场, 是以八月初八这日一早, 便要去贡院排队、点名、搜捡。

临出发前, 林砚当着林长济又理了一遍藤箱。只见共有三屉,上层是小炉、银碳、拉珠、号帘、墙围、被褥、枕垫、钉锤等;中层是笔墨、砚台、裁刀、浆糊等, 下层是精致的细点、酱菜、米盐、鸡蛋等食料, 摆放整齐,井井有条。

待林长济记住了相应位置,两人走出卧房,只见元祥已摆了一桌清淡的早食, 白粥煮的软糯喷香, 包子热腾腾的,分了肉包素包两种,白煮蛋辅以下饭的酱菜,正中还摆着一盘省城特有的“状元糕”, 算是讨个彩头。

此刻才刚过丑时, 不知元祥是起的太早,还是压根没睡。

吃过早饭, 将箱笼装上马车,吩咐车夫出发。

林长济十七岁上头一次参加乡试, 距今已经十年了, 再次来到贡院街上,难免出一些恍若隔世之感。

整条街道熙熙攘攘挤满了生员, 马车只能停在街口, 元祥背着考篮, 林长济下了马车牵着林砚徒步入内。写有各府府名的旗子在贡院栅门外的广场上招展,江宁县隶属安江府,林长济便要去找安江府的旗帜。

安江府府学教授也在自处张望,收集着科试前十名的生员,生怕漏下一人。

“伯年,林伯年!”有人在呼喊林长济的表字。

他们踮脚一看,是顾庭之在朝他招手。

安江府的生员大都凑在一起,教授见林长济来,擦擦额头的汗:“可算来了,可算来了。”

林长济与众人相互见礼。

“伯年兄,怎么带着孩子来?”有人问:“一会儿进了栅门只可带一个书童,进仪门时便要只身进入,这么小的孩子留在外面不妥吧?”

林砚朝众人施了一礼,笑道:“我就是我爹的书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