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炮灰原配幸福起来(29)
等划拉完,抬头看着窗户外面。
好安静,只有远处知了在叫,没有汽车的轰鸣声。
严湘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他自己蹲在地上玩的时候不会像别的小孩那样嘴里碎碎念。他就安安静静地拿着一堆小石头子在石板地上摆来摆去。
时间有种缓慢的流动感,仿佛什么事都不必着急。
这个时代或许就该是这样的——
几间乌瓦平房,院里一个小孩儿。
晾衣绳上的衣服被风吹得拂动。
她还有年轻健康的身体。
这一刻乔薇对眼前的生活感到极度的满意——不忙着为碎银几两奔波,也没有病魔日夜催折,深夜数着楼道里护士的脚步声,估算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终止。
严湘抬头看看太阳,站起来跑到窗户根下,踮起脚扒住窗台:“妈妈,我们中午吃什么呀?”
“噢?几点了?”乔薇哒哒哒走到客厅去看了一眼桌上的三五牌台钟,“十一点都过了呀。”
外面的水也烧开了,咕嘟咕嘟地。乔薇用抹布垫着手把烧水壶拎到小桌下面晾着,再用木凳挡住,以防孩子奔跑时碰着烫着。
铁炉先盖上闷着火,乔薇撸起袖子系上围裙准备做饭。
饭锅是一个小小的圆形铝锅。淘了米之后,没有电饭锅的刻度和量杯,乔薇用了举世皆知的中国人的手指大法——水没过一个指节就可以。
说起来这还是她从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上知道的。毕竟她从有记忆,家里就用的是电饭锅了。
饭锅做在铸铁炉上。
菜用大铝盆端到手压井的池子里洗。
井台旁用砖头砌了两堵矮墙做成一个台子,把切菜板搬过来往上一放,正好。就是干这个使的。
此时交通不发达,物流不便利,农贸市场卖的菜都是本地产本地销的,品相没有后世那么好看,但是特别新鲜。洗干净的菜从盆里捞起来扔在案板上直接切了。
今天买的肉切了三分之一。
把菜端去厨房,开始接触到了更不便利的事——厨房的土灶是烧柴的。
部队的福利待遇里除了粮油、日用品,还有“燃料”一项,每个月柴和煤配比着发。
因为有记忆,理论上乔薇是知道怎么操作的,实际上动起手来特别生疏。
手忙脚乱地才把木柴引燃了。
严湘有点奇怪妈妈今天怎么生个火这么费劲。等火着起来,不用乔薇说,他就就过去拉起了风箱。
小小的娃娃,也就比风箱高一点。大人拉风箱手臂屈伸就行了,严湘得抱着把手,靠身体的力量往里推,往外拉。
“嘿呦”、“嘿呦”地。
可爱死了。
你别说,风箱这个东西还真好使。小男子汉几下子就把火烧大了。
乔薇头一次用这种灶台铁锅,手有点生,但还是顺利地炒了一盘菜。
盛出来放在厨房小桌上,用纱笼罩住,然后发现刷锅是个麻烦事。
首先就是那锅挺大的,然后它还是双耳锅,没有乔薇习惯的可以握住的长手柄。
再来就是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水龙头、水盆。
乔薇低头看看,灶台边有只带盖子的桶。掀开盖子,里面是干净的水,还有个水瓢。
得用水瓢把水舀进锅里。灶台边墙上钉着钉子,挂着一个短小粗憨的圆头帚,这是刷锅的刷子。
乔薇用抹布垫着手,捏着一边的锅耳,让铁锅斜起来,快速地用刷子刷了一遍。
又两块布垫着,把锅拎起来,把水倒进另一只桶里。所以说家里有这么多桶是有道理的。净水桶、泔水桶,一个也不能少!
乔薇又舀了两瓢水进锅里,等烧开,打了一只鸡蛋进去搅碎成蛋花汤。
光有鸡蛋,汤的味道太淡了。其实要是有榨菜就好了,乔薇以前喜欢往蛋花汤里放榨菜,然后连盐都不用放了,是个很短时间就能做好的简易汤。
妈妈去世的时候嘱咐她要好好吃饭。本来乔薇以前常叫外卖的,变成一个人生活后反而不叫了,常常自己动手做饭。
人生,走得太快了,还是需要一点烟火气。
没有榨菜但是罐子里有咸菜,乔薇夹了几片扔进锅里也可以替代了。
很快一锅简易速成汤就出锅了。
在另一个世界,她只在忙的时候才弄这种快速的汤,正经有时间她会认真地煲汤。但眼前这个物质条件,一个蛋花汤就是很正经的汤了。毕竟鸡蛋也要票。
因为在土灶台上花的时间略长,又忘记了现在用的不是电饭煲,米饭端下炉子稍微晚了些。吃起来有点硬,但还算成功。
乔薇算是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厨房了。
网上老有一些中年网友说现在的菜没有从前的菜好吃,被很多人质疑是回忆滤镜。但乔薇现在可以证明,真的不是回忆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