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古代末世,靠着家底搞基建(543)

作者:玖菜花叶

大帐内。

火盆里的木炭烧得正旺,驱散了帐内寒意。

前去县城谈判的使者已回。

此人是老河东王心腹,手下幕僚,年约四十,留着胡须,儒衫之下是单薄的身躯,如今是兄妹俩身边最得用的谋士。

“殿下、翁主,县城内的人在华阴和卢氏的人来了后松口,却只肯拿出十万石粮食。”郭修恭敬行礼,对着两位年轻的主子道。

元瑾端坐在兄长身侧,闻言眉眼一竖,哼道:“两方军队,三万多余士兵,还有我河东国和成安国数名幸存者,拿十万石出来是想打发叫花子?!!”

郭修摸了摸胡须,“翁主稍安,三大世家恐怕是想借此十万石粮食,分离我等与成安王。”

十万石粮食,怎么分?如何分?

一旦言语间闹出分歧,同盟崩析瓦解,不是正好如了他们的意。

元瑾倏地一下站起身,“那我们现在去信给皇叔,千万别上了他们的当。”

元景抬眸,示意妹妹别急,先听郭先生说完。

郭先生待在县城里那么久,想必就是为了摸清三大世家情况,不然也不会等华阴和卢氏来了人后才出城。

第397章 黄雀在后(二)

郭修颇为欣赏的点头。

老河东王去世突然,幸而留下明主,元景虽年轻,但心智成熟,是位极有能力之人。

士为知己者死,所求不过是一位贤主。

假以时日,殿下定能安顿好河东国。

郭修道:“驻守弘农县的是宜阳范氏,其两侧县城,华阴县的华阴窦氏、卢氏县则是祁川龚氏。”

不难猜出,宜阳范氏和祁川龚氏为守粮仓,甚至抛弃族地,迁徙至此。

元景对这些世家略有耳闻。

他道:“那郭先生说说县城里情况如何?”

郭修拱手:“回殿下,县城情况一切平常,三大世家此前应早已达成协议,‘一人一城’,以此减少矛盾冲突,弘农县城内生活的都是范氏子弟与他们辖内百姓。”

另两座城情况恐怕都是如此。

“不过……斥候曾探查到龚氏去了华阴县,应是因为咱们到来一事,找窦氏协商。”郭修道,“郭某便是想等着龚氏和窦氏来人,才延误出城。”

元景兄妹都没吭声,等待下文。

“三大世家应是死伤惨重,范氏出现几人,仅有两位郎君出身嫡系,因年岁尚小还不能担事,另龚氏和窦氏派来之人,郭某并未听闻……”

言下之意,出身较低,没听过名讳,不排除两家故意迷惑他们。

“在收到信当日,范氏松口给出十万石粮食,主公不在,郭某不敢应下,匆匆出城。”

郭修略带深意地说道:“但在下推测,三大世家此举,恐怕是想围魏救赵。”

元景微眯着眼,目光一凛,“先生何意?”

郭修不慌不忙地答道:“他们死守粮仓,不去京都救援,京都沦陷已是板上钉钉。”

“我等与成安王皆打着‘进京救驾’之名,出兵司州,他们想必会顺水推舟,用粮食逼迫我等进入京都……”

郭修还未说完。

元景便已明白过来,“所以不多不少,只有十万石粮食,我等若嫌少,要么与皇叔因粮闹翻,要么遭了他们的道,为了粮不得不前往京都。”

可谓一石二鸟。

元瑾没听懂,阿兄与郭先生在打什么哑谜。

郭修笑着向她解释道:“十万石粮食就是饵。”

你们说进京救驾缺粮,看吧,粮食我给你们了,你们还不去?

什么!不够?

十万石粮食足足能养军队整个冬季,等你们救驾回来再说。

而两支军队如何分粮是个大问题,成安军兵多,不一定会答应平分。

粮食说少吗,养军队足够,说多,又不足以支撑封地所有幸存者口腹。

笃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冬季拔营回去,开战的话别人又给了粮,士气被这十万石粮食搞得不上不下。

“若是不小心遭了他们的道,只能被迫前往京都,到时我们一撤兵,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转移粮仓。”

百万石粮食不好转移,所有最初三大世家只能迁徙到附近县城安家驻守。

但现在嘛,粮仓还剩多少粮食,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可惜,自视过高,小看了年轻的河东王和谋士郭修,以及成安王的那俩谋士。

元瑾这下明白了,哼道:“可惜他们用错了计谋,咱们一开始便打定主意不会去京都。”

如果两位藩王确实好奇京都情况,自然会拿到粮草后顺水推舟走一趟。

两边信息不对等,河东王去世,那些士族根本不了解兄妹俩。

世人皆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就是打仗可以输,但要循‘君子之礼’,好比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