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平步青云路(4)
老爹和大哥赚的是比爷爷多,但却是给人做事,在很多讲究人眼里那就是比下人高贵那么一点的下人,加上有爷爷的颜面在,没人会刻薄沈家的工钱,实际上没几个人看重。
但爷爷要是去世了呢?他现在可也七十了,虽看着和五六十的老人差不多,以古代的平均寿命来看算得上长寿,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
等爷爷没了,沈家没了靠山,日子还会有现在这般自在吗?
未必。
沈家不是本地人,而是后来逃难来的,还在的族人不算多,比起其他人多势众的村民来说算是弱势,沈源是其中地位最高者。但如果爷爷死了,沈家如今的地位将会一落千丈,族人会把压力全部堆在他们一家头上,心狠点的甚至可能会找借口抢夺他家的家财,这都是常见的事情。
就算族人心好一点,把沈锦一家无视掉,顶多边缘化,他们家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爹和大哥一月加起来工钱能有十几两,看着不少,架不住家里人多,也不像村里那样有菜地能自给自足。粮食虽然有地里的租子,但买菜买肉,还有奶奶的汤药,一家子的制衣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么一算,一个月下来,其实也攒不下几个钱,这还没算以后有了小侄子小侄女之后的事。
往私了说,前世他虽然缺失父母爱,但也没怎么吃过苦,靠着一颗智商不错的大脑,他一出道就是巅峰,被多少领导捧着的高精尖人才,基本没有过巴结和讨好领导的经历。
他不觉得自己如果走爹和两个兄长的老路,能受得了那被人轻看鄙夷不屑的委屈。
所以……
“爷爷,小鱼儿要科举,像爷爷一样受人尊敬!小鱼儿还要考大官,以后让爷爷享福!”
奶声奶气的小声音带着一丝坚定。
第3章
◎银钱◎
从这一天开始,沈锦的功课从按着三百千学识字,变成了连带着四书五经、幼学等书籍一起学。上午趁着头脑清醒,先把每天学的文章通读一遍,尽量背下来,搞懂里面的文句意思,下午再经过老爷子系统的解答没搞懂的文意,晚饭前一个时辰再教新的文章,读通顺就算过,第二天再按照这样的流程再来一遍。
沈锦前世是读惯了医书古籍的,对这些文言文接受良好,但也不敢懈怠,晚上还得回到自己的小房间仔仔细细的把文章抄写一遍,加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第二天拿给爷爷做校正。
一方面是为了练字,另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代文章一个字能有好几个解读,还是记下来方便些,可以随时回顾。
沈锦学的不错,家里日子也过得蒸蒸日上。沈青带着长子跟着商队出去了半年,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和一大包银子回了家,陈氏晚上偷摸数钱,说是有一百多两呢!
其实原本一个账房,又不是驻守分店的掌柜,就算跟商队的工钱多些,两人工资半年也不至于这么多。
沈青晚上抱着小儿子跟家里人唠嗑的时候就说了,这是救人性命,人家家里送来的感谢钱。
府城有个姓汤的富户,当家人正室夫人前几年死了,丢下个几岁的儿子,当家的却转头迎娶了继室。
继室虽家世不出挑,架不住长得美手段高,一边笼络住了丈夫,把继子的存在感在家里逐渐消除,一边派了心腹在继子面前不断挑拨父子感情。
本来如果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这男人就算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也得对儿子好点,趁着儿子还小把人拢过来,没准还能打破继室的算盘。谁知这继室肚子还挺争气,头一年便怀了,接着就生了个大胖小子。
有了小儿子,这个不跟自己一条心的大儿子就显得无足轻重,加上继母还在一旁挑拨吹枕边风,没多久父子俩就彻底离了心,把大儿子打发到家里最偏远的地方眼不见为净。
要不是有个注重体统的老爷子撑腰,怕是这小孩早就无声无息的没了命,都没人知道。
沈青所在的这条商队这次就是去汤家进货的,汤家是做丝绸生意发家,手里几座纺织作坊,雇佣了上百人,沈青主家是其中的大客户,自然不会怠慢,沈青父子和主事就被迎进了汤家居住。
至于这钱,其实也好想。那小少爷没了老爷撑腰,老爷子年纪大了也没那份精力随时关注,下人们自然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甚至于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隐秘的仇富心思,选择刁难这位小少爷,更何况其中还有那位继夫人的手笔。
沈青就是在一次下人捉弄那孩子,逼得那孩子倔强投湖时,下水把人救了上来,从而获得了汤家老爷子的感激,赏了一大堆东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