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霍当我爹,汉武帝追悔莫及/迷人的老祖宗都是我爹(汉)+番外(34)
但卫伉的话倒是给了卫无忧当头一棒。
卫小四拍拍脑壳,怪自己真是大意了。他想到了开设新式学堂,怎么就忘记了,这年头多用简牍和帛书,虽然已经有了初代纸张,但因为太过粗糙不好书写,几乎没人会用到。
就连他自己做的小本本,都舍弃了这种难用又贵的纸张呀。
帛书用料奢侈,一经书写不便更换,多为贵族皇室藏书所用;
而简牍,其实就是竹片、木片等硬物,才是这年代用于书写最广泛的载体。
脑补一番,兄长们背着满满一布兜的简牍去私学,
甚至写个家庭作业都比当代中小学生劳神费心,卫无忧小朋友总算良心大发,小小的惭愧了五秒钟。
卫伉再接再厉:“忧弟!”
迎着三位兄长齐刷刷投来的期待小眼神,卫无忧只好勉为其难退让一步:“离私学授课还有半月有余,只要改良出更方便的用纸,阿兄们就不必再担心了。”
卫伉:“……不……我们只是……”
卫不疑:“……不想念……”
卫登超小声:“书,呜呜。”
不等卫小四安抚回话,卫仲卿从外头走了进来:“不想什么?此番陛下指名,你们谁也躲不掉。都给我收起那些弯弯绕绕的心思,既然去了,就要记得你们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长平侯府。”
阿父发话,谁敢反驳,三个臭小子登时全都站的笔直,仿佛在接受将军检阅的兵卒。
他们自己其实也很清楚,朝中过了明路的事情,轻易不会变更了。
卫仲卿见状,也没再说重话,回头对门外道:“来,子长,你初来长安,先与我这几个孩子认识一番,待日后入学便都是同门,也好相互照应。”
话音落,门外走来一少年人,绑着卫不疑同款的哪吒头,气度举止上倒是比卫家小子多了几分雅正。
卫无忧瞪着眼,从他爹的话中辨认出来,这应当就是司马迁了。
小公子之间的礼仪不算繁琐,卫无忧连忙带头行礼,一番你来我往之后,卫青忙着去西郊大营,便把司马迁留给了儿子们照应。
这是李广与太史令的人情,卫仲卿做到这一步,已然挑不出错。
堂中。
老爹一走,皮猴儿们顿时原形毕露。
卫伉和卫不疑换了舒服但十分不雅的箕踞坐姿,还招呼司马迁一起:“哎,太史令家的小公子,放松,随便坐。”
卫无忧看着兄长们下盘暴露在外,捂脸看向窗外。
场面辣目,简直没眼瞧。
司马迁倒是浑不在意,或者说,他有更想知道的事情,所以忍了卫家兄弟的豪放狂野。
正襟危坐的少年郎看向卫无忧:“方才听四公子提到了改良纸,敢问,如何改法,可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
卫无忧看着面前认真的哪吒头,道:“还真有。”
“要改良的纸名为‘蔡侯纸’,要想制造,得先麻烦子长兄,捡一些破烂回来。”
司马迁:?!
第19章 一个爹
所谓的蔡侯纸,其实就是东汉蔡伦改良的植物纤维纸。
和卫无忧印象中不同的是,蔡伦其实并非造纸术的发明者,而是改革者。在这场纸张改革中,蔡伦造纸术所参考的母本,便是如今大汉朝发明的“灞桥纸”。
没错,就是那个卫无忧小朋友做小本本,都瞧不上的纸张。
灞桥纸是后世考古学家给的称呼,在这里,贵族们习惯称它为“赫蹄”。
赫蹄的制作十分昂贵,主要是因为它的原料采用了丝绸。抽丝为纸,放在哪个平头百姓都用不起,便是普通官宦轻易也不会选择。
因此,西汉时期的纸张就成了一种比较鸡肋的玩意儿。
而蔡伦正是发现了这一点,在改良造纸术时,特意选用了廉价的材料。
什么破渔网、老树皮、破布、碎杂短麻……全被蔡伦收集起来,通过沤浸蒸煮、打浆、抄造等流程,制成了廉价好用的“蔡侯纸”。
卫无忧简单跟司马迁解释了一番,因为有“赫蹄”在前的缘故,新的造纸法理解起来倒也不困难,司马迁只稍作思索,便同意了这个提议。
司马迁:“渔网这类旧物长安附近不好找,不过居延、姑苏等地捕鱼者多,日后倒是可以以此为原料。”
卫无忧点头附和:“因地制宜,子长兄觉得长安一带用什么好?”
司马迁:“长安南靠秦岭,树皮虽然可以算一部分原料,但更好的选择还是从百姓手中回收长麻纺织余下的碎杂短麻,此物耗资低廉,当是造纸的上佳之选。”
这话不假。
西汉时期的麻纺织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蜀地出产的蜀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想要在大汉最成熟的纺织业里薅点羊毛,捡捡破烂,对这二位小公子来说,确实算得上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