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圈后继承一家博物馆(499)
她这次真的不行啊!
最终江言恍恍惚惚地走出了那间屋子,满脑子都是:完了,她也只有三天时间来搞明白这两幅《兰亭集序》的真假了!
不然的话她这次可是面子里子都没了。
江言第一次体会到被逼上梁山的痛苦。
※
江言在办公室里开始翻阅起了各种关于兰亭集序的资料。
因为有先前阅读模式的打底,她心里隐约有一个查验方向——
那就是在智永之前,《兰亭集序》在史料上的记载。
对于在书老师这次阅读模式里只出现了一会儿的智永,江言是印象很是深刻的。
那就是这个和尚实在太聪明了。
他几乎是未卜先知地了解了一切在他去世后辨才会遇到的事情,并且还想出来了很多应对。
而其中最大的疑点就是,这一柜子《兰亭集序》哪里来的?
它们总不会是凭空出现的吧?
江言一边想着一边开始翻阅各种资料。
她先是从王羲之所在的晋代开始寻找蛛丝马迹。
很快她就发现了一点端倪。
所有她能看到的晋代碑刻和出土的晋代墨迹,包括被指认为“疑似王羲之真迹”或后人对王羲之作品的摹本,如《初月帖》、《孔侍中帖》、《行穰帖》等等,都是草隶、隶书、章草,根本就没有《兰亭序帖》里所表现出来的行书笔法。
那为什么只有《兰亭集序》不一样呢?
江言揉了揉额角,觉得这还真有点伤脑筋了。
她想了想,决定从王羲之较为亲近的人方面下手。
其他人或许不会有他的办点笔锋,亲近之人或多或少都会学上一点的。
江言又翻出王羲之的从弟王兴之,以及王兴之的夫人的墓葬资料。
随他们墓葬被发掘的还有两块墓碑,记录二人生平。
而这两块墓碑就引起了江言的注意。
这王兴之墓碑上的书法走笔,也是丝毫没有一点《兰亭集序》书法的影子。
要知道,王氏作为东晋名门望族,族中可不单单只有一个王羲之的书法超凡入圣,其整个家族群拥有众多书法高手。
其中,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成就更是达到了与父亲并称的高度,史称“二王”。
而且,家风惠及,王氏书法大家层出不穷,代代相传,传至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仍是影响千古的大书法家。
那么,《兰亭序帖》书法既然是王羲之最得意之作,而王氏家族又都是书家汇聚,为何王兴之墓碑上的书法与《兰亭序帖》书法差别迥乎天地,毫无关系呢?
这很不合常理。
毕竟就算逢年过节,普通人家里也会拿出自家最能“显摆”的。
还有就是王羲之好友的谢安。
他和王羲之交往甚深,书法颇受王羲之影响,有“纵任自在,若螭盘虎踞之势”之赞。
可是在他家族一些石刻墓志上也是和王兴之石刻墓志上的一致人魏碑隶意,也不同于《兰亭序帖》的风格。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几乎都是魏碑隶意。
但是王羲之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至南朝梁陈年间,都一直在书坛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可是江言翻遍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典籍,但凡称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的都只字不提《兰亭序帖》。
难道这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在当时籍籍无名?
这也不太可能,毕竟书圣的作品,怎么可能没有半点名气呢?
就是江言这样的半吊子,现在她的字也在国内收藏家那里炒到天价了呢。
这里面肯定有点问题。
江言觉得自己的脑细胞都要被完全杀死。
如果说在王羲之所在时代《兰亭序帖》毫无名气,那它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间点就成了一个大关键了。
江言立马开始翻找相关的资料,这时候就体现出了当初她在APP里那里得到的那些奖励知识的重要性了。
她要查什么资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
江言翻到了《法书要录》卷二收录的梁武帝与陶弘景之间往来论书的书简。
其中列举王羲之的真迹名帖里只说了有《黄庭》、《劝进》、《像赞》、《洛神》,却一句未提《兰亭序帖》。
而且也说了它们就能都不再是真迹。
里面还却提了唐太宗收藏的另一幅作品《乐毅帖》。
不过这帖也被鉴定为慕本了。
就是在梁武帝时,王羲之的真迹已经寥如晨星,而依托临摹的风气却已盛极一时。
对于时人疯狂伪造大小二王书的现象,梁朝人虞和另吸《论书表》,其以“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