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番外(214)
谢知秋稍作思索。
其实若按谢知秋所想,她这回多半会被点为状元,只要考卷上的内容不要写得太离谱,问题都不大。
不过既然都已经坐下来考试了,还是小心谨慎为好。
她认真考虑片刻,便认真作了卷子——
卷中,她写了几项可改善朝野环境的治国之策。
想了想,她又补上一些应当会投君主所好的话——应当强化君权,警惕前朝末年之弊,谨防权臣专政、蒙蔽君主之目云云。
谢知秋自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朝宰相。
不过当朝天子自打登基以来,权力一直受到种种限制,若是他仔细看了这份卷子,这种话他应当会喜欢听。
思毕,谢知秋行云流水地写完,待到日暮时分,安然交卷。
*
谢知秋这份卷子,不久就被单独呈到圣上面前。
其实照理来说,殿试的卷子,也是要糊名誊录,然后经过初评、再审、终审,最后才递到皇帝面前,让皇帝确定名次的。
不过,本就是为天子招揽人才,糊名不糊名,原只是一句话的事。
天子本已有打算,果然只是对这卷子匆匆一扫,没怎么细看,就批下名次。
*
终于,到放榜当日。
方朝殿试的最终名次,会在这一日,由传胪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在崇政殿前高声唱名,史称“金殿传胪”。
寒窗苦读数十载,皆为此日,这是功成名就、最为荣耀的一刻。
却说这一日,新进士们齐聚一堂,众人身着朱色公服,紧随百官之后,站列殿前丹墀之下。
只见礼部官员手捧金榜出现,当众展开。
传胪官上前一步,宣道:“天顺二十年三月十五,圣上策试天下贡士,共得良士二百三十七人,分为三甲,请众士子听名。”
言罢,他静了一瞬。
唱名是按照名次顺序来的,故而阶上响起的第一个名字,就会是当年的状元。
殿前安静不过一霎,可于众举子而言,却仿佛度过数个春秋一般漫长。
终于,只听传胪官员朗声喊道——
“萧寻初,年二十,梁城人士,大魁天下,得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
话音落,满堂寂静。
只见一俊美青年从一众贡士中缓步而出。
“他”不过弱冠年纪,生着一双桃花眼,分明是风流的相貌,气质却如寒刀出鞘、冰冷非常。
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被传名三遍,以显额外嘉奖。
传胪官又唱一遍道——
“萧寻初,年二十,梁城人士,大魁天下,得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
“萧寻初,年二十,梁城人士,大魁天下,得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
传胪官的声音洪亮,响彻崇政殿前,由侍卫们声声接力,这名字又从宫中传至宫外,直到响遍梁城。
在一声声唱名之中,谢知秋面无表情出列跪直殿前,伏身谢恩道:“臣萧寻初,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人都以为她是萧家纨绔萧寻初,如今浪子回头,一朝金榜题名,拜官天子阶下。
唯有她自己清楚,她是城东谢女谢知秋,年仅十八岁。
今日殿上之荣誉,乃她此前朝思暮想所求之物。
只可惜,今日终得之,仍是借用别人的名讳。
不过,本也是求而不得之事,如今能行至如此境界,于她而言,已是意外之喜。
纵然不可以真名示人,但回想多年来人人都说她不行、女子不适合科举、纵然让她参加考试她也难有成就,就连谢知秋自己也曾多次自我怀疑,现在这一刻可在崇政殿前谢恩受赏,她已经感到扬眉吐气。
至少从此,她可以不再对自己的学识能力有所疑虑。
*
金殿传胪过后,便是夸官行街。
唱名结束以后,只见一队人马自东华门而出,沿着梁城的主要街道,浩浩荡荡地一路行去。
而在那队伍前方,率领所有新进士的,正是当届科考的新科状元郎!
状元御马向来是梁城的热闹活动,只见城中百姓早已夹道相迎,街上人员甚众、摩肩接踵,欢呼震天,似山鸣海啸一般。
而当那状元一现身,满街人海竟都安静片刻。
原因无他,今年的状元郎才刚二十岁,这么年轻本已少见,何况竟如此英俊呢?
众人此前只多知此人是个不肖子,倒没想到他生得这般相貌。
而且,这人一身气质不知该如何形容,竟如寒月高悬,凌冽如斯,倒有几分仙人之气,格外不同,令人难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