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505)
如果在这次考试中,考到前三十名,那么恭喜你,可以被送考了……如果这次还考不中也不要紧,大不了三年后从头再来。
但也不是非经过这些考试,才能参加乡试。
按规定,还有四种情况可以保送。
那就是府县学的学官,准由学政直接送考;在国子监肄业的贡生和监生,由本监官直接送考;正印官胞兄、弟、子、侄中随官员在任读书的贡生、监生,准许本官申送参考;学官、州县佐贰也可由本任地方官申送参考。
经过这三次考试加上若干保送名额,最终整个永宁县,有百余人,可以九月去永清府,参加今年的乙卯乡试。
从这次考试开始,考官便全部出大题,完全考察考生对经义和八股掌握了,所以许多年长的考生纷纷脱颖而出,而许多在生员考试中优秀者,反倒可能成绩不佳,甚至直接被淘汰掉。
而且和举人考进士不同,考中秀才后,不能隔年就考举人。
按照规定,得在学校读上两三年,过了两次岁试才能考。
所以说科举考试优点很多,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折磨人,仅凭这连续数年、侧重点不同的十数次考试,便足以考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了。
但那都是对一般人来说的,对于不一般的人,总是有破例的机会。
比如说这人是小三元,就是考秀才的那三道考试都是第一,就是小三元。
比如说这人是官宦子弟,自幼有名师教导,且自己也学问扎实,才华惊人。
这样的人,才能连续参加考试,其他人不行。
温润不求家里的孩子拔尖儿,只要他们按部就班。
“这个再看情况,再看情况吧!”温润没想那么远:“先看看考得情况如何。”
吴山长也是为了温润好,毕竟他那个私塾,才开了几年啊?而且孩子们的底子也不太好。
他怕考不上。
农家的日子他知道,底子薄,能支持孩子读书的时间恐怕不多,一次考不上,可能第二次就没了。
农家底子薄,一般是没有能力支持孩子继续考的。
要不然,温润也不会送几个学成了的孩子去军中。
早点上班,早点当差,也好早点给家里减轻压力。
温润住在这里,孩子们能看到他,倒是没太大的压力,而且他们五个聪明啊,发现书院里的人,其实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晚上他们五个被温润叫去吃饭,温润在自己住的地方,可以开个小灶,温润不怎么会做饭嘛,就让跟来的刘老五,去买了点饭菜。
油焖春笋东坡肉,清蒸鱼,一份蛋汤。
主食就是很简答的米饭。
聚到一起吃饭,其实只是温润的一个借口,这几个孩子在书院里住了三天,也跟着上学,听了三天的课,跟人也交流过的,他就问他们五个:“在书院里读书,感觉怎么样?”
“也就那样吧!”王珏第一个回答了温润的问话,而且还有点小骄傲:“我觉得先生教的不如哥夫教得好,罗里吧嗦一大堆废话,耽误时间。”
“是啊,我也这么觉得。”王瑾道:“讲的慢吞吞,内容也十分乏味。”
杨木更是道:“那些学生们,每日谈论的东西,也很无聊,什么丫鬟花魁,谁家的小姐……。”
温润脸都黑了:“谁跟你们说的这些混账话?”
“好多人,私底下他们好像谈论的东西很多,也有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他们讨论的都有点歪题了。”
“他们的算术很差劲。”
“好像也不是对土地衡量多有概念。”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啊!”
“早上也没有出操的,晚上空闲时间也没有锻炼的。”
几个孩子吐槽的一塌糊涂,听的温润这个郁闷:“没一点长处吗?”
不能吧?
“也有,书目挺多的,我们看了不少,还想以后抄点回去。”
“有一些诗集不错。”
这就是他们看中的优点了,不过其他的,他们还真没看出来什么。
因为温润该教给他们的东西,已经教了。
训练也都训练过了,可以说,比书院里的那些准考生们都要更有把握一些。
而且就算是在到了书院上学,他们几个也是早上起来出操,晚上要锻炼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这是他们的信条。
“也是,书院里的人,都不太注重这个。”在原主的记忆里,书院里没什么人锻炼的,能会赶个马车,还是因为君子六艺有这个,另外射箭么,已经被投壶取代了。
而莲花私塾的学生,已经能用弓箭打猎了,射个兔子猎个狼啊,狐狸的都没问题,按照老卒们的说法,上战场还是个新手,但是能御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