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反派去说书+番外(103)

作者:张师兄在上

作者有话要说:

冉书同:好家伙,差点给我忽悠瘸了

第50章 悲剧美学

宁景在望春楼附近找了个住所, 是一间民宿小院,二进的院子,有四间住房, 除了他和冉书同还住了别人。

一个月一人租金三百文,没点积蓄还真不敢租住。

不过这块位置好,处在玉周城商业繁华地带,宁景若是不想自己做饭,随时都能出门觅食。

姜朝没有夜禁, 晚上是有夜市存在的,宁景第一次看到还很惊奇, 进去逛了一圈, 发现这里实在有趣,除了食品种类少了一些,丝毫不比前世的夜市差。

高高的红灯笼挂起, 夜市里人来人往, 路边摊子井然有序,还有官差不时巡逻过去, 小孩打闹着穿行而过。

摊子大多是卖零嘴的,有吹糖人,冰糖葫芦, 各色糕点, 神奇的是宁景还发现了一种类似辣条的东西, 叫辣糕,白软软的小方块, 吃着有点粘牙, 像是糯米做的, 沾点秘制辣酱, 味道十分不错。

除了零嘴,还有卖熟食的摊子,馄饨、面条、饺子、小炒、烤串等应有尽有,价格实惠味美量足,比起去酒楼饭馆的划算不少,要是晚上不想做饭,就可以带着妻儿老小过来吃一顿,也是美滋滋。

夜市除了吃喝,还有杂耍表演,皮影戏,甚至宁景还看到有人街头说书,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家,手里拿着一个布帆,很直白的写着“街头说书”,便搬着个小凳子找了个人多的地一坐,就开始讲故事。

宁景觉得新奇,凑过去听了一会,发现这位老人家讲的不是什么话本,而是民间故事。

老人家的故事都不长,也算不得跌宕起伏,他甚至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述,以第一人称视角讲了二十年前,从北到南的所见所闻。

各地的风俗,遇到的人,遭遇的事,有好有坏,家长里短中却是人的一生。

宁景意识到这个老人家可能在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其中还包括几年前北方发生的旱灾。

北边多旱,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发作一次,旱情有轻有重,唯一不变的就是会给老百姓造成很大损失,所以北方经济普遍比南方低,每年都有北方的人迁来南方,到灾年时更是成群结队过来。

玉周城人杰地灵,姜朝有记载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天灾,所以这些百姓听老人家讲灾情时的所见所闻总是聚精会神,时不时为那些惨状咂舌,还有感性的人直接抹起眼泪。

不过那位老人家没有讲多久,就有官差过来驱赶,理由是他在这里说书导致太多人聚集,妨碍交通来往。

但宁景发现,明明那些杂耍、皮影戏旁边都聚集了很多人,这些官差都视若无睹,偏偏来驱赶走这个老人

这种情况不禁让宁景多想,唯独针对说书,是鱼卿席的手笔,还是老人家没有给官差好处,才被驱赶。

多想这些无益,第二日,宁景就再次去了望春楼,冉书同也跟了过来。

宁景似笑非笑看他,把他看的不好意思,咳了一下,道:“我把今天话本听了就马上去找差事做。”

《连城》不听完,他一晚上抓心挠肺,今天最后一回合,怎么也是要听的,至于找差事,也不差这半天,是吧。

宁景先去后院练声,到了巳时,就来了前面,和冉书同一起听书。

今天是《连城》最后一回合,望春楼挤满了人,还有人在外面高喊,让他站门口听也行,他交门票钱。

宁景和冉书同占了好位置,正在台下,他们还有两把凳子坐,旁边挤满站着的人。

为怕人多味道难闻,四周门窗大开,还点了熏香摆在四角。

虽然人多,但无人喧哗,皆是低声轻语,静心等待吴先生出来。

过了一刻,一声磬响,一身荷绿色轻纱大袖长衫的吴先生就从珠帘后踱步出来。

他神情温和自若,带了几丝细纹的眼角带着慈悲之色,飞扬的眉眼却有几分意气风发,明明是不惑之年了,却恍若青年之时,挥斥方遒。

吴先生一甩袍袖,拱手一礼,道:“诸位有礼。”

台下一时齐声道:“吴先生有礼。”

声音整齐洪亮,余音不绝,宁景和冉书同也是下意识起身回了一礼。

宁景坐下后不由暗自咂舌,这才是真正的一呼百应,说书先生能做到吴先生这个份上,也算得上不枉此生了。

吴先生也不废话,伴随着清幽舒缓的伴乐,将《连城》大结局讲出。

“……那王化成得意道:‘当初乔生确实割了心头血救你,没想到那血被史太守掉包,救了宾娘,所以你才死了,要怨,你就怨他们去!’”

台下听客震惊,有人怒道:“原来如此!我就说乔生不是那种人,明明他冒死割了心头血,连城姑娘却还是死了,我当时就觉得这里有隐情,哪个蠢货和我争乔生贪生怕死,假割血,现在听到了吧,这才是真相!”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