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穿文里反向养崽+番外(61)

作者:冬沙

"怎么就你能去找皇后娘娘吗"荣嫔绷着一张脸看着惠嫔道,"我和你认识这么久了,我是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啊。”

惠嫔被荣嫔的话挤兑得脸一阵青一阵白的,但是她也顾不上别的了,问荣嫔∶“那你把赫舍里夫人当时也在场的事情跟皇后娘娘说了吗”

“当然说了。”荣嫔道,“不说我不得被你害死呀。”

惠嫔∶ “…”

现在到底是谁害死谁

+

什么叫千算万算,不如天算,惠嫔总算是知道了。

其实惠嫔比荣嫔要更早意识到赫舍里夫人当时所在的那个位置是可以清楚地知道小太子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当时她猜到了赫舍里夫人肯定是想要做什么。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小太子哭闹着要去和明月、康熙一块用膳的事情。

但是当时惠嫔什么都没有说,即便到了明月面前请罪的时候,她也没有把这件事说出来。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惠嫔既想要讨好明月,但是又不想掺和进这些事情里面,得罪小太子的母族。

惠嫔原本想得很好的,她主动去跟明月请罪,话里话外的把责任揽在自己(和荣嫔)的身上,如果明月是个宽宏大量的人,那么自然会原谅她(和荣嫔)的无心之失,甚至很有可能会对她有一个好印象。

但是如果明月因为前天晚上的那点不愉快而迁怒于她(和荣嫔)的话,那么对惠嫔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因为她相信明月早晚会知道罪魁祸首是谁,到时候对于她(和荣嫔)这(两)个被迁怒的人,明月心里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点愧疚心理的。

这样一来,惠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明月的这份愧疚心理促成保清回宫的事情了。

是的,惠嫔做那么多,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日回宫。

保清如今的年纪不算小了,他还没有满月就被抱到内务府总管戴佳氏嘎鲁的家中抚养,到现在已经有七年的时间了。

当初孩子还小,惠嫔就算再怎么想念儿子,也不敢动一丝让他回宫的心思,但是保清现在已经七岁了,不仅养得壮实,而且也已经种痘成功了,如此一来,惠嫔自然是日日盼着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了。

可惜康熙没提起过这件事,太皇太后也没有,哪怕惠嫔知道他们不可能让保清一直养在宫外的,见状也不免忧心。

要不然惠嫔也不至于想了这么一个招。

只是惠嫔没想到自己会出师不利———明月当时听她说完之后既没有说不怪她,也没有要迁怒她的意思。

好在惠嫔沉得住气,哪怕明月使用了拖字诀,她也觉得自己能稳得住局面。

结果好家伙,她在这边稳住局面,荣嫔在另一边直接把她的局面给掀翻了。

不开玩笑地说,惠嫔现在想捶死荣嫔的心都有了。

但是不行,惠嫔现在还得赶到明月面前亡羊补牢。

因为荣嫔过于诚实的缘故,导致惠嫔到了明月面前不得不被迫诚实。

当然了,惠嫔的这个诚实是掺有水分的,至少她不可能真的把自己对明月的算计给说出来,只能说自己是怕得罪小太子的母族,所以才不敢言语的。

明月没信惠嫔这话,但是她也没有戳穿她,和她虚与委蛇两句之后,就让她先回去了。

惠嫔见状,默默地在心底里叹了一口气,她原本还想提一下保清回宫的事,但是转念一想,现在不是提这个的好时候,于是惠嫔只能把话给咽回去了。

“惠嫔娘娘真的是奇奇怪怪的。”芳春道,“她怕得罪太子殿下的母族,难道不怕得罪娘娘您吗

都说县官不如现管,赫舍里夫人就算是太子殿下的郭罗妈妈,她的手也不可能伸到皇上的后宫来针对惠嫔娘娘吧

连芳春都觉得惠嫔这套说辞有古怪了,那么其他人就更加不用说了。

“她不是不怕得罪我,她是不想把她对我的算计说出来而已。”明月认真琢磨了一下,觉得惠嫔肯定是隐瞒了一些对她的算计。

“惠嫔娘娘想算计您什么”芳春忍不住问,就连素秋她们也扭头看向明月。

“不大可能是想与我为敌。”明月排除了这个可能性,因为她和惠嫔近日无仇,往日无怨的,总不可能因为她当上了皇后就想针对她。

毕竟就算不是她当皇后,也不可能是惠嫔。

那……

“可能是想巴结我”明月琢磨了一下这个可能性有多大,“但是真的想巴结我不是更应该把赫舍里夫人供出来吗’

但是惠嫔没有。

明月把自己代入了惠嫔的角色,然后发现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明月和惠嫔接触不多,对她了解不深,但是对她的情况倒是挺了解的。

惠嫔虽然是最早进宫的那一批人,但是算不上是得宠的,家世也一般,要不然晋升的时候她在七嫔之中也不会只排第五了,也不会在生下保清之后七年内也没有再传出好消息。

毕竟从惠嫔所生的两个儿子的出生年份可以看得出来,她并不是不容易怀孕的体质。而对嫔妃来说,重要的大概就是两样东西了,一是宠爱,二是子嗣。

明月心想,惠嫔这个情况应该不会再想着求宠爱了吧?要是求子嗣的话……惠嫔本来就有,只不过不在宫里而已。

想到这儿,明月微微一扬眉头,她好像知道了惠嫔所求了。

坤宁宫这边因为佟贵妃的不按常理出牌,今天的请安好歹给了明月一点惊喜,而另一边的太和殿却因为康熙威严甚重,以至于诸王百官上表朝贺时无人敢乱来,使得颁诏天下这个流程走得顺利又平淡。

结束之后康熙去了一趟慈宁宫,见到了太皇太后。

对于康熙的来意,太皇太后大概也猜到了几分∶“皇帝,你可是为了皇后抚养保成一事而来?

”皇玛嬷果然洞若观火。”康熙笑着小小的拍了一下太皇太后的马屁,“您也知道保成这孩子聪慧是有的,就是没有把心思放在正事儿上面,现在正是需要一个可以对他严加管教的人来抚养他。

“你既然说保成聪慧是有的,那么又何必那么早就逼他上进”太皇太后道,“保成的情况和你、和你皇阿玛不一样,他现在有你这位皇阿玛在上边顶着,替他撑起这片天,你何不让他多轻快两年"

太皇太后不是不知道惯子如杀子的道理,也不是不知道康熙对小太子的期望甚高,但是她觉得康熙和小太子这对父子完全是不一样的性子。

可能是因为经历造就了性格,太皇太后犹记得当年的康熙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皇子时,就已经展露出了他勤奋好学的一面。

如果要用后世的一句话来形容当年康熙的学习情况的话,那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话不是一句夸张句,在康熙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就曾经因为读书过于勤奋而导致咯血了,就着他都不肯放下手里的书好好休息,仍然坚持往下读。

而小太子呢

一看到书就想打瞌睡,把书收起来他就立马精神抖擞的。

就以上这种情况都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了,每发生一次,康熙就能被气一次。

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旁观者,再加上有过一个爱和自己作对的不孝子,太皇太后觉得小太子慢慢地变成现在这个厌学的样子,有可能是因为康熙逼迫太甚了。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小孩子也有。

太皇太后把这种可能性跟康熙说了之后,她道∶“哀家觉得玄烨你与其逼着保成读书上进,倒不如想想办法勾起他对读书的兴致。

”你也知道如果保成自个儿对读书有了兴致的话,那么到时候都不用你撵着,他自己每天都能兴冲冲地去读书了。”

听到太皇太后跟他分析的话,康熙沉思了片刻,然后道“皇玛嬷,您这话说得不无道理。”康熙虽然没有听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这句话,但是他知道什么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2)”。

冬沙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