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番外(219)

作者:岳月

尤其船只一直在走,岸边的边缘都是齐齐整整的,这花费的功夫可不小。

康熙看着心里就满意地点头,靳辅看来并没有让他失望。

走了一段路,康熙却忽然叫李德全,让船夫改道。

不直接走河道最宽的地方,而是走小道。

为了洪水泛滥的时候能够分流,靳辅也挖了不少小水道。

一来可以分流河水,不让水流堆在一起,淹没岸上的庄稼。

二来可以借此让河水流入内陆,让农人给庄稼灌溉的时候更方便一些。

三来以前船只就只能在中间最宽敞的河道行走,深入一点的村庄和城镇因为没有河水都靠近不了。

如今开凿了一条小河道,他们的船只就能通过,然后用河运把货物送进去。

这样就不必水路转陆路那么麻烦,能直接从水路送货,既省钱又省时间,还给内陆深入的地方送货更方便,货物的价格也能下来一些。

不然又是水路又是陆路,这花费大,当然都摊在货物上面,让价格拔高,叫内陆不少人买不起。

而且很多新鲜的货物,路上时间越短,越是保鲜,存活也更多,更好运输,才能卖上价钱。

这也方便了内陆不少产出的新鲜瓜果和鸡蛋禽类等等,都能通过河道运输出去,价钱就不会被压得很低,日子也能好过起来。

小河道实在好处多多,所以靳辅早早就上折子禀报康熙,得到允许后就立刻挖了起来。

当时也有不少朝臣反对,觉得这河道挖开那么多支流,虽说能分流河道在洪水时候的负担,却也挖得太多了。

随意改变河道,挖得七零八落的小道,是对河神的大不敬,会遭来灾祸。

顾凝宸听后心里嗤笑,这些朝臣为了反对而反对,真是什么借口都能找出来,连河神都抬出来了。

他们怎么没想过洪水泛滥的时候,支流足够多,才能分流更多的河水。

平日没有洪水的时候,农人灌溉也方便,不用一遍遍从河边挑水回去?

不过群臣很多都没有亲自种过庄稼,哪怕跟着康熙去了每年的春耕仪式,也就那个时候做一做,却不如康熙真的在宫里圈一块田地来种。

不止一年,他每年都种,还带着小阿哥们一起种。

大臣们对农人每天需要去河边来回挑水十几二十遍的事自然不清楚,只觉得挖开太多河道的支流十分不妥。

顾凝宸都想建议康熙,让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大臣到村庄来,给农人干活三天就好了。

让他们别去小河道灌溉,就在大河道这边来每天挑水,估计累得一天都要干不下去的。

她这么想,也给康熙这么说了。

康熙听得好笑道:“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不少大臣当初极力反对挖开太多的支流,哪怕后来人慢慢少了一些,却依旧有一些坚持反对。”

他每次看到弹劾的折子就开始头疼,不用看都明白这些大臣都是弹劾靳辅。

不如就按照顾凝宸的意思,让这些反对的大臣来这边帮农人干活。

顾凝宸还是心软,只说干活三天,按照康熙的意思,不干活一个月哪里叫干活了?

他寻思着以后定下规矩,叫吏部的人通知群臣,叫他们每年都要去伺候庄稼至少二十天。

可以不连续,比如就沐休的时候去,一个月就有两次,一年下来就有二十几天。

去掉冬天的时候,凑个二十天就可以。

如果每年这二十天不能做到,那么吏部就不会安排他们的职务,在职的也要停职。

什么时候做到了,什么时候再继续就职。

顾凝宸听得不由侧目,大臣们知道康熙这个规定,估计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皇上就不怕大臣们作弊,说是去庄子上伺候庄稼,只在旁边看着不动手了?”

康熙就笑着道:“朕可以抽查一番,问一问就知道谁做了,谁没亲手做了。种田的事只问人,就能知道个大概,没亲自上手,一问就能出破绽来了。”

尤其他还是亲自伺候庄稼好几年的人,不比那些伺候庄稼多年的农人差,对庄稼尤为熟悉,又亲自伺候过庄稼,问上一两句就能清楚了。

每个人问那就太浪费时间了,康熙就每年随意抽取那么一两个人来问,谁要是答不上来,那头上的乌纱帽就暂时摘掉一段时间。

差事还是要继续做,但是这官职就待定。

什么时候这官员把庄稼真正伺候过,头上的乌纱帽才重新戴回去。

不然吃着农人种出来的粮食,却不知道粮食从何而来,这些大臣岂能知道农人的为难之处,更好为百姓们谋福?

尤其当地父母官,要不清楚百姓需要什么,又怎么给他们需要的东西了?

康熙直接写了手谕,派人送回去京城给吏部,意思很明确,就要立刻开始执行。

吏部尚书看见后都惊呆了,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居然有这么一条手谕。

他知道康熙正南下巡视河道,估计靳辅治理得相当不错,那些弹劾的人又一直上蹿下跳。

康熙觉得不痛快,于是就出了这么个手谕来,还压根没有跟内阁大臣商议的意思,一锤定音。

内阁大臣们知道后,互相看了一眼,这事不做也得做了。

而且不但他们要做,还得带着子孙后辈一起做。

内阁大臣率先做了起来,他们各自在京郊都有庄子,沐休的时候带着子孙后辈们一起过去。

请了几个老农人指点,他们换了衣服就下田。

有些子孙辈出生开始别说靠近农田,就连庄稼都没见过几次,见到的时候只在饭桌上煮好的了。

这会儿居然要下田地,一下午就脏兮兮弄得满身泥,他们就有点受不了。

索额图把赫舍里氏的年轻小辈都全部带过来了,见他们不情不愿的样子就冷笑道:“谁不乐意下田,不知道怎么伺候田地,回头就别进朝堂当官了。不然皇上一问,你们一问三不知,丢的就是咱们赫舍里氏家的脸面了。”

光下田地还不行,要熟悉这些庄稼。

不同的庄稼伺候起来也得不同,有的需要水,有的不需要那么多水,都要分清楚才行,不然就养不好甚至养不活了。

索额图学着康熙的样子,把庄子上的田地分成很多块,旁边立个牌子,写上属于谁的这块田。

如果庄稼伺候得好,自然绿意盎然,透着鲜活。

要伺弄得不好,庄稼蔫蔫的还可能发黄,一眼看过去半死不活。

在周围那么多田地里面,要别人都绿意葱葱,就中间属于自己的田地黄不拉几的,旁边还写着自己的名字,想遮掩一下都难了,简直跟公开处刑没什么两样。

哪怕再不想种田的小辈,为了脸面都不敢不用心。

不然索额图说得出做得到,真的连田地都伺弄不好,以后进朝廷能稳妥当官,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索额图这边风风火火种起来,明珠那边也是如此。

纳兰家虽然不如赫舍里氏家那么人丁兴旺,却也不能慢一步输在起跑线上。

两个一把年纪的老臣都亲自下田,其他大臣更不好意思说自己老了身体不好,写折子找康熙哭诉能不能不下田,只能老老实实跟着种田了。

康熙接到消息后,看着京城的大臣们一个个在自家庄子上勤奋耕种,还是颇为满意的。

其他地方的官员也纷纷跟上,生怕落后了,就成了落后生,要被康熙盯上,以后就没好日子过了。

康熙这一通雷厉风行,愣是让上折子弹劾靳辅的都少了许多。

当然也有不死心的,觉得康熙就是偏心靳辅,哪怕他错了,还是让他将错就错下去。

顾凝宸看到后就十分不解道:“皇上,他们平日差事是太少了吗,怎么一个劲还盯着靳大人不放,非要抓着来弹劾?”

要说这些人想要取代靳辅来治理河道就算了,但他们却不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