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红楼,王夫人选择咸鱼(109)
毕竟人家做出这样的大功劳,他若是还为了那点子忌惮就出手对付,那可就真是亡国昏君一般了!
平熙帝这样一想,难免对荣国府和王家又转了心思,念及在潜邸时两家就因为看好他本人的才干和心性而投靠,他心情一好,传旨给王子腾,加封他为武德殿大学士。
内阁知道消息之后,立刻就有人过来询问,不是他们眼红王子腾,甚至平熙帝这一次给王子腾加封,在某种程度上还让他们打消了不少疑虑。
平熙帝这两年对荣国府和王家的防备,他们又不是看不明白,只是想到平熙帝这才刚刚掌权,便要对昔日从龙的功臣出手,他们这些人自然也心生忌惮和退缩。
平熙帝对内阁阁臣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稍微透露了一点王晴引荐了良种的消息,内阁便只欢天喜地地盼望除夕宴上好生见识见识这良种,甚至还觉得王子腾这一品大学士的虚衔给低了。
王子腾领了兵部尚书之位不假。但他上了年纪,又察觉出平熙帝对王家的忌惮。
所以日常对朝中许多大事多有避讳,可眼下真是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好在宣旨的太监机灵,直接透露说王晴献上了丰产的良种。
王子腾懂了,土豆这东西他们家也跟着在种,年景不好的时候也拿出来救过不少人。
甚至他还知道迎春惜春出嫁的时候,王晴都给了,还让他在王熙鸾出嫁的时候也给,有便宜大家一起来占。
看妻儿都是一脸茫然,王子腾赶忙解释清楚,免得他们一直挂心:“这一回我可又占了你们姑妈的便宜,是她将土豆献给了陛下,陛下想必等到除夕宴上会大肆封赏荣国府。但你们姑妈也是出自王家,眼下便让我先捡了个便宜。”
史氏只恨自己动作太快,给荣国府和王晴的年礼已经送过去了,眼下还要荣国府和王晴送礼给王子腾庆贺,等于说又占了一回便宜。
而王熙鸾则眼睛亮晶晶的,她可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做「显父母」。原来,女子之身也能做一番功德,还能顺带让父母兄弟跟着沾光显荣!
至于王家那宝贝蛋,王子腾跟王熙鸾可是从小就跟他念叨王晴的种种好处,再说王晴对他确实和蔼可亲得很,他如今可是在贾家族学读书呢,只会觉得王晴更好。
除了荣国府,还有一家也在为王家庆幸喜悦,那便是跟王熙鸾定下了婚约的柳家。
同样作为武将出身,柳家当初在王家受忌惮的时候也不曾生出悔婚的心思。除了维护自身的名声,便是同为武将的同病相怜之心了。
王子腾很快也跟柳家通了气,柳家上下甚至感慨万分,没想到荣国府和王家的必危之局,竟然因为一枚小小的土豆就解开了。
这土豆一事瞒得过大多数朝臣,却瞒不过跟平熙帝关系极为亲近,又有惜春做了儿媳妇的忠顺亲王。
往年还在夺嫡的时候,他不好去肃王府走动,后来平熙帝登基为帝,宫中饮食又始终保持那个样儿,便是有元春私下里给平熙帝开小灶,他也没有运气好到就遇上过。
于是还是等到惜春嫁入忠顺亲王府,忠顺亲王这才有幸尝过土豆的味道。
忠顺亲王跟平熙帝感慨道:“我那儿媳妇早就开始自己管理嫁妆里头的田庄了,消息传出来之后,我还询问过,她说听从二夫人的意思,每年能收两茬呢,只是这东西不好连年在同一块地里种,不过收成着实不错了。”
平熙帝也感慨呢,“要说这人还真是要讲究一点运气。明明这样的好东西荣国府得了多年,也在外头推广多年了,可偏偏就今年的时候,才想起来献给朕呢。”
忠顺亲王顺口就道:“那也是皇兄运气好,不然前十几年,荣国府也能借此在父皇跟前得不少好处呢!”
平熙帝也真有这个意思,他从不认为王晴今年才拿出这东西,是对他的怠慢。
反而更加认为自己才是天命所归。不然这样的大好处叫太上皇得了去,他哪里还有如今的好日子。
第117章 幺幺七
除夕宴,皇宫上下都比往常激动,平熙帝甚至主动把腰部以下不能动的太上皇都抬了出来。
要知道,去年除夕的时候,平熙帝可是连谁提了太上皇一句都要翻脸啊!
众人见太上皇久违露面,原本那些有异心的人都不禁悬了心,平熙帝让太上皇出来,想必又是有什么大动作。
有些人惴惴不安,另有些人也急得将要挠腮抓耳。突然,随着一阵风过,大家都闻到了一股炖腊肉的香味,衬得这一桌桌宫宴都黯然失色了。
平熙帝趁机让人将几十个花盆抬上来,这花盆里的土豆也只有平日里照管的太监跟平熙帝见过,就连元春和王晴也只是一开始发芽的时候见过呢。
忠顺亲王一见之下便惊呼道:“皇兄,这些便是那亩产过五百斤的良种了吗?!”
太上皇首先一惊,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亩产过五百斤的良种,对天下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平熙帝点点头,高兴地向众臣宣布:“今日除夕佳节,朕欲与天下人同乐!”
既然把太上皇都请出来了,平熙帝觉得做戏干脆就做全套,他让人抬起一个花盆放到太上皇身边,立刻就有人端着一个放了小铲子的托盘上来,后头还跟着一个捧着小竹筐的太监。
太上皇明白了,也感念平熙帝的一点心意,在众臣的注视下,一手揪起枯黄了大半的藤蔓,一手拿着小铲子往根部铲去。
这小铲子才下了一半,太上皇便感觉戳到了什么比泥土硬的东西,知道这该是那良种了,便顺势提着藤蔓一提。果然藤蔓提出来之后,下面坠着两个拳头大小的东西。
那捧着竹筐的小太监把手里的小竹筐往太上皇手边一递,太上皇便顺势把挖出来的东西放了进去,又提着另一根藤蔓如法炮制,这一尺方圆的花盆里竟然养了两颗土豆,且产量也不低,大大小小的土豆足足收获了二十来个!
如此,这良种的美名,便名副其实了!
平熙帝自己挖了一盆,忠顺亲王迫不及待跟在他后面挖了一盆,然后便有朝廷重臣纷纷请奏,平熙帝依照官职品阶跟功劳大小排了个序,不一会儿便把几十盆土豆都挖了出来。
都不必称重,大家都知道这良种是真的高产,然后平熙帝便招呼宫人把腊肉炖土豆给端上来,让大家尝尝味道。
“原来真是炖腊肉的香味啊!”不少人恍然大悟。
这宫宴上一向热腾腾的菜式极少。可这腊肉炖土豆是采用了王晴建议的法子,早上就炖熟了,然后没有掀锅盖就放着,一直等到宫宴快要开始的时候,才又重新烧火加热。
此时,里头的土豆已经叫腊肉的风味渗透了进去。虽然吃着没有刚刚出锅的时候绵软,但美味更甚!
吃着美味,众臣总算注意到有几家人好似并不怎么惊讶,其中便有贾家跟王家跟林家,还有皇后娘家的张家,而这几家都跟贾家有姻亲关系。
这良种带来的利益实在是太大。说实话,便是王晴是个女子,她也能从此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平熙帝这三个多月也不是干看着什么也没做。而是根据王晴调查到的结果,找到了第一个把土豆带回来的海商。
那海商只出海过那么一次。因为总体不赚不赔,又见家中娇妻生了儿子,把带回来的东西变卖之后,又卖了海图跟船只,回家乡做富家翁去了。
恰好他老家也在金陵,又因为田庄跟贾家祭田还算近邻,就把土豆献给了贾家。
贾家那时候虽然显得落魄,但家中奴仆也不是每个人都奸猾成性,正好那海商找上的是王夫人买通了安插在金陵的人手。
所以这土豆就落在了王夫人手里,这才第二次收成呢,王夫人就变成了王晴。
而王晴见厨房拿出了地三鲜,就以为这土豆已经在本朝普及,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