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72)
但等到明远找到一位擅长修理马车的高手匠人,将这片簧安装在马车适当的位置上,车驾行走起来的时候,车厢中的震动,真的减轻了不少。
吕大临作为“试验者”,坐在牛车上来来回回地跑了两趟,回到明远身边时伸手挠了挠头:“远之,这不会是我心中先入为主,才会觉得这车行得平稳了些吧?”
这位“教导主任”怀疑“减震”是一种心理作用。
为了说明片簧的作用,明远干脆做起了对比实验。
他在两驾马车上放了完全一样的两只水缸,各自盛满了水,将水缸盛放在一只木盆里,然后由马车载着,沿着同样一段道路,行驶同样的距离。
吕大临看了明远的设计,就知道这个小师弟究竟在打什么主意,不由得拈着须连连点头。
少时两驾马车都跑到了地方。明远让人把木桶和水缸从马车里取出来,展示给横渠镇闻讯过来看热闹的乡民们看。
用传统马车承载的水缸,泼出了大半缸的水,可见颠簸得厉害。
而用安装了“片簧”的新式马车承载的水缸,则只泼出少许清水。
结果如何,一望而知。
明远用这个简单的对比试验,完美验证了片簧的减震效果。
“啧啧啧——”
“果然!”
“舒家的大外甥不愧是横渠先生门下的弟子,有他指点,郑铁匠才能制出这样有用的器具。”
“是啊,横渠先生不愧是大家,教导有方。”
吕大临在一旁却越听越惭愧:横渠先生没教过啊,连他这个做师兄的,却也不会。
他一回头,却看见明远和郑铁匠正在一旁,头凑着头商议。
明远连比带划,郑铁匠却好像是听懂了,又好像很迷茫的样子,只能点点头,表示自己都一一记下了,能不能成,得试过了再知道。
明远顿时又塞给郑铁匠几大锭银子,算是材料费。
他安排好这一切,才回到吕大临身边。
在吕大临眼里,明远是一脸既神往又安慰的模样。这少年将双臂举过脑后合抱,舒心地笑着,口中喃喃地说:“弹簧床会有的,沙发也会有的!”
吕大临:弹簧床?沙发???
这些都是啥?
第30章 十万贯【第三更】
吕大临来到横渠镇, 见证了明远是怎样在顷刻之间,就把一座略显破败的老屋,修整得宽敞明亮, 极其适合书院的。
如今正是冬闲时节, 横渠镇的乡民纷纷过来帮手, 换瓦的换瓦, 粉墙的粉墙。转眼间这书院选址的老屋就已经焕然一新。
而明远要做的可远远不止这些。
他带领很多乡民一起,在房舍内都修了“地炉”。这地炉却又和陕西人家常见的“地炉”不太一样, 乃是用砖砌出的空心地炉,烧柴火的地方和出气口都在室外。
吕大临去过明远在长安城里的宅院, 因此晓得, 明远家的地炉也是这样的。天气冷的时候往那“地炉”上一坐,暖呼呼得格外惬意, 室内的空气也很清新, 不会有那炭味儿。
明远一边向吕大临讲解这种“新式”地炉的使用,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先生身体不好, 时常咳嗽,想必是肺气受损。冬日里如果将柴炭一类直接放在室内烧,恐怕会损伤肺气。因此小弟特地安排了将地炉的通气口安在室外, 这样一来, 室内的空气不会浑浊, 对先生将养身体有好处……”
吕大临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只觉得这个小师弟尊师重道。
而书院外用作实验“井田”的九顷地也已经准备就绪了。
明远这次花高价买下了呈正方形的九顷土地,土地四周都竖了界碑, 正面写着“横渠书院”, 反面右下角才镌了一个小小的“明”字。吕大临知道这些都是明家的土地, 但明远还是在界碑上镌了“横渠书院”的名号, 令他心里觉得格外熨帖。
这九顷土地中已是沟壑纵横。用来灌溉的水渠已经挖好,田垄将成片的田地分割为整整齐齐的一块又一块。
田中土壤上铺了厚厚一层草木灰,都是乡民们帮忙,为这几顷土地提升地力,肥田用的。
吕大临巡视过一遍,不由对明远刮目相看。
他原本只觉得明远是个基本功扎实,偶尔会语出惊人的小师弟,但现在看来,这位师弟在庶务上简直是一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当然了,吕大临是端方君子,他可没有想过明远的“钞能力”在书院建设上所取得的作用。
原本明远预估自己要在横渠镇花上2000贯,购置土地的。谁知道结果大大超出预期,待到书院建成,明远满打满算,包括各种材料,人工,以及请帮忙的乡民们喝酒吃饭的钱,估计能花出5000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