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60)

作者:安静的九乔

一时间新的刻印方法已经形成——

工匠们用几枚经典款的装饰纹样拼出印刷品的大体格局,其中需要填入内容的位置则先空着,等需要印刷时再现刻。

这虽然还不是“活字印刷术”,但至少已经算是个“灵活”印刷术了。

明远开心地一拍双手:“这样一来,城里的商户们要印‘小广告’可就容易得多了。”

毕昇虽然在北宋时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种印刷方法在两宋都一直没能传播开。

究其缘由,明远认为,或许是两宋的刻印坊主要致力于印制书籍、佛经之类,准备期相对较长,可以花很多时间制作和校对他们需要的雕版。但如果刻印坊成天承印各种各样的小广告,甚至是承印每天出版的报纸——打工人需要天天加班,恐怕他们都不会觉得雕版是个很好的法子。

明远在这边回顾他所知道的“历史”,那边工匠们又讨论起用来做这些模块的材料,纷纷议论哪种木头更合适。

明远闻言会心一笑,招手叫来白管事,先拨了一笔“研发费用”给他,声明工匠们可以任意实验各种材料各种方法,让他们可劲尝试。

“没准不用再等个几百年,现在这个时代,就可以把金属活字造出来了呢!”

明远美滋滋地想。

不用说,他这次花钱,回报颇为丰厚,又得了一笔颇为可观的“蝴蝶值”,估计可以弥补最近对道具卡的旺盛需求。

只是明远不知道,就在他在西市刻印坊里和工匠们谈话的时候,被认为和他“没什么关系”的“砸缸者”司马光,正一身便服在外面的坊市里闲逛……

*

司马光来到京兆府一月有余,将长安城里里外外转了个遍。

在这期间内,他没少跑东市西市体察民情,同时也时时关注着京兆府百姓对朝廷新政的看法。

这天他邀上了刚刚从延州返回长安城的陕西路转运使李参,随意在长安城里走动。

“清臣,”司马光熟络地称呼李参的表字,“听闻朝中推行的‘青苗法’乃是清臣兄在陕西路的首创?”

李参点点头:“确实……”

朝中新党将“青苗法”当做变法的重中之重推出,李参也觉得出乎意料。

“‘常平新法’①,我在淮南京西和陕西路都推行过,但当时都是为了救急……”

司马光马上就接话:“只是为了救急,而不是当做常法来日日施行的?”

李参知道司马光和朝堂上的“新党”们不对付,此刻不大情愿地“嗯”了一声。

司马光马上接话,开始滔滔不绝地议论“青苗法”的种种不妥之处。谁知他刚开口没多久,突然一个十来岁的厮儿跑来,朝司马光手里塞了一张纸,同时嚷了一嗓子:“西市新开名店,开业当天酬宾不限量,欢迎品尝啊!”

司马光好不容易组织的长篇大论被打断了。

偏偏那厮儿朝他手中塞了纸,转身就跑,让他连吹胡瞪眼的机会都没有。

李参却对此饶有兴致,笑着说:“也就这两天,长安城里散发这‘仿单’②的挺多啊。我听说还有人叫它‘小广告’。”

司马光将手中的“仿单”展开来看,只见上面印着一行大字“张氏白玉豆腐”,下面则是小字“新店开业酬宾大量供应另有扑卖③”。

司马光盯着这张小广告说不出话来。

“一间豆腐坊……一间豆腐坊,竟这么大手笔,能印制仿单招揽生意吗?”

司马光百思不得其解,豆腐坊乃是利润最薄的行业,哪里能有这钱去刻印坊专门印制这些?

另外,他对这酬宾的手段也很有疑问。

“扑卖还好说,大量供应算什么酬宾……”

司马光在京兆府的时间没有李参久,李参顿时哈哈大笑,说:“原来张家白玉豆腐啊,那是……大量供应便是酬宾了。”

张家豆腐坊的“白玉豆腐”一向是限量供应,去稍晚便买不到。新店开业时多供应一些,让人人都能买到……那还真的算是酬宾了。

司马光听李参说起张家豆腐坊的种种传奇,忍不住连连咋舌:“原本想着陕西乡民淳朴,于货殖一道上并不精通,但现在看来,却并不比汴京、苏杭一带略逊……”

两人正走走说说,突然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奔来,又往司马光手中塞了一张“小广告”。

李参笑道:“不知这‘仿单’上又写了什么新鲜生意。”

在汴京那里,“仿单”单指夹在商家出售的商品一起送出的小传单。这少年单单将这一张纸送出来,李参只管依着汴京的规矩把它叫做“仿单”。

谁知司马光却呆在原地,眼光凝滞,一动不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