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51)
明远心里便有了底,缓缓地说:“学生思考多时,认为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殿中所有人都重复了一声:“生产力?”
“是的!”
明远心里暗自“耶”了一声,他这算是在借机传播唯物主义思想了吧?
但表面上,明远却不动声色,缓缓道来。
“自三代以来,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一直在提高,冶铁与铸铁术令农人拥有趁手的工具,耕牛与犁耙令农人在同样时间内能够照顾更多的田亩……”
“修渠与灌溉技术都在发展,战国时筑有郑国渠,汉时有都江堰,灌溉千顷良田,泽被后世至今……”
“还有选种与育种,农人们总是会选择更适合本地水质土质,更能抗虫害,产量更高的种子播种。”
“若论起单位亩产,今时今日,比三代时已不知增长了多少。”
“这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缘故。”
“因此学生以为,恢复‘三代井田’,应不仅仅意在恢复古制,还应着力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以确保‘井田制’能够适应如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明远一面说,一面悄悄开启了“引经据典”卡。
他说出来的话也变得文绉绉的,时不时能够引用一下先贤。当然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在钻研儒学的横渠门生听起来,却很有说服力。
吕大临等人听了明远一席话,纷纷低头思考。
李复一挑眉,刚想说“事有轻重缓急,恢复古制为重,‘生产力’什么的可以暂时缓缓”,但一抬头看见明远,突然想起明远才是“资方”,即将在横渠购买的土地都是明家的。李复赶忙将这话吞进肚里去,并转头看向张载。
张载这时正在轻抚颏下的短须,闭目沉思。
“生产力……生产力的增长……”
他不断小声重复着明远引入的新概念。
偏殿中的学生们便都凝神倾听。
“冶铁、修渠、育种……”
张载依旧在喃喃自语。
明远也不藏私,当下将他所知的政治经济学思想,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都说了出来。
等到明远说完,殿中静了片刻。突然,张载张开双眼,眼中清明,但喜色难掩。他频频颔首道:“远之所说的‘生产力’,理应是‘天地大道’的一部分。”
“井田是古制,但又要配合‘生产力’的发展,以适合如今世情。”
吕大临顿时也悟了:“是了,唯有如此,才能说服君上,恢复古制。”
“先生,不如我们就依远之所言,一面试验井田古制,一面研究这‘生产力’的理论?”
明远在一旁使劲点头。
他耳边突然响起了系统1127的声音:“恭喜宿主,获得蝴蝶值120点,获得原因:成功带跑偏‘井田’试验。”
什么?这样也行?
明远一时竟又有点哭笑不得。
原来,花钱让儒学大师的经典试验“跑偏”,也是足以影响这个时代的行为呀!
*
横渠门下弟子,的确是富有行动力的一群人。
自从明远确认了资金来源,张载又确定了总方针,横渠弟子们马上就都行动起来。明远和李复等人一起,找来了了解凤翔府的牙人,打听了地价,打算过几日便去横渠镇买地。
买地之后,横渠弟子们也并不急于从京兆府迁往凤翔府,而是会安排人手,事先平整土地,修葺水渠。待到来年开春之后,他们再随张载,一道前往横渠。
这边弟子们在商议种种细务,张载则由吕大临陪着,独自去了文庙偏殿旁的一个隔间内。看情形,这位儒学大师听了明远一席话,颇有些感触,需要用文字整理心中的感悟。
明远在隔间外望着张载奋笔疾书的身影,听见他偶尔传出的咳嗽声,难免心潮起伏。
他印象中张载的哲学思想接近古典朴素唯物主义。至于横渠学派能否在学派林立,名家辈出的宋代杀出一条血路,其实要看学派的观点能否“学以致用”,以及是否能被统治者采纳。
如今他扔出了“生产力”观点,张载也暂时先接下了。
这个观点能否被横渠学派完全接受,融汇贯通,并且发展出科学而完整的理论,并着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明远心里完全没数。
但他很确定,自己这2000贯花得应该会很有意义。
这时李复走来,对明远等人说:“各位同门,看样子午时之前先生不会再召集我等了,各位先用饭吧!”
一直待在明远身边的“小豆丁”种师中,听见“用饭”两个字,眼神“豁”地亮了,转脸望着明远。
明远不理他,自顾自回到自己座位上,从书箱最里面掏出家里给事先准备好的“便当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