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21)
一时间牙行的大厅里人人叹息。
这种情形在关西,可并不怎么稀奇。遇上荒年,或是党项人吐蕃人犯边,百姓便会抛下耕耘多年的土地,拖家带口地逃进关中。
“也就这好年景,我们又遇上了好心的小郎君。”
听着左近的议论,阿关姐快人快语,直接将明远夸上了天。很明显这种当面夸奖的话是老实巴交的胡四决计说不出的。
一时间契约办好,明远领着胡氏夫妻两个回到家中。胡四和阿关姐一起拜见了舒氏娘子和十二娘,口称“娘子”“小娘子”。
从此胡四负责外院,阿关姐负责内院。另外,阿关姐厨艺不赖,自然也包下了厨房的活计。
明远问过阿关姐,晓得她会记账,当即给她预支了一部分家用,大约在20贯上下。
至此,早先“父亲”明高义捎来的那些盐钞,明远已经花去了大约900贯。
依他的个性,剩下的100贯会捏在手里,暂时不会花出去,除非新的注资到账。
当晚,阿关姐在新雇主面前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桌好菜,吃得明远和十二娘赞不绝口,连舒氏娘子定下的“食不言”规矩都给忘了。
舒氏则满脸温柔笑意,慢慢品尝明远和十二娘挟到她碗里的菜肴。
刚用过饭,明远陪着母亲和妹妹在自家院中遛了一小会儿弯。阿关姐那里已经烧好了热水,正在认真学习了解明家的卫浴设备。
明远便从后院退出来,正要回屋休息,忽听外面有人拍门。
胡四去应了门,过了片刻将人引了进来。那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穿着绸袍,看起来是商人模样。
胡四说这人姓周,是特地在长安城里打听了一圈,才找到明高义家的。
还没等胡四说完,这周姓的商人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扑到明远跟前,同时高声喊着:“恩公啊……”
明远:……?
“多亏恩公借银救命在下才不至于在生意场上满盘皆输……”
“偏偏恩公施恩不望报飘然而去只留下话命在下将钱还至长安给小郎君您……”
“在下也知道为人应重义气守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您……您要向家父还钱?”
明远听对方语速飞快地说完一大段,终于意识到了什么。
“不不不依令尊所说这些钱都是给小郎君的,任明小郎君您花用……”
这……这是试验方新的注资方式?
“您欠家父多少钱?”
连明远的好奇心也被调动了。
“快进来!”
这时,才有候在门外的挑夫挑着银箱进来。
“一万贯!”
这周姓商人挺直身体,非常自豪地告诉明远。
第10章 十万贯
待到四月,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时候,长安城里天气和暖,阳光和煦。
街面上已经没有人再穿夹衣,坊间时常见到各家各户把夹衣里的丝绵取出来晾晒整理,以待秋冬。至于袄子皮裘什么的,则是早已压在了箱底。
明远也是一样,今日他头戴逍遥巾,穿着一件蜜合色的直裰,足蹬单靴,缓步行于街道。这件直裰穿在身上清爽透气,但衣料上不再有微微突出的暗纹,而是用近乎同色的丝线织出四合如意米字纹,不仔细看倒也同样不容易看出。
明远一面踱步,一面思索。
一万贯到手已有一个多月,明远至今还没能肆意地都花出去。
自那晚试验方借口“报恩还钱”,给明家猛塞了一万贯之后,明家人除了明远之外,都处在恍恍惚惚不敢相信的状态。
如今舒氏娘子总算是从“乍富”的震惊中缓过来了,日常叮嘱明远,不要花钱大手大脚。
明远的回答也很干脆,所谓“财不外露”,他不是那种一旦手头有点钱,就坐上金子打的马车招摇过市的人——那些都是暴发户。
自古以来,真正的富豪都尽力避免,所追求的都是低调的奢华。
就比如同样是宰相,宋初名相寇准曾说“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又是金又是玉的,看起来很凡尔赛了吧?却被后来的宰相晏殊评说这根本不是富贵语。
到了晏公这等富贵之人笔下,富贵气象起码也得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这样的意象,晏殊认为,这才是富贵出于天然①。
因此明远并不着急,也不打算把自家刚买的院子马上置换成个五百坪的。
到了手上有一万贯的程度,他已经可以随时随地想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但真的很花钱的项目了。
比如前几日他购得几张颜真卿真迹的拓片,展示给薛绍彭看的时候,薛衙内的嘴张得可以吞下一枚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