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176)
1127笑嘻嘻地回答:“‘蝴蝶’……亲爱的宿主,‘蝴蝶效应’您懂的。”
明远当然懂。
这个时空早已不是他那个本时空的镜像,在这个时空里,某些事情和某些人的走向,正在发生不可以预知后果的变化。
比如桑家瓦子,又比如蔡京。
蔡京在太常礼院的差事是个闲差。明远所有的朋友之中,数他最闲。
因此蔡京与明远在一处游乐的时间也最多,他不仅将明远收藏的名家字画看了个遍,也几乎与明远一道,将汴京城中与左近的名胜全都逛了个遍。
在明远的“刻意”安排下,蔡京与苏轼似乎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如果没有明远,苏轼是“旧党”,蔡京的弟弟蔡卞是“新党”领袖王安石的女婿,他自然脱不了“新党”的裙带关系,这两位怎样也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但是因为有了明远这个“中间人”,蔡京与苏轼都喜与明远相处,因此这两人见面的机会格外多,自然而然地熟络起来。
这两位都是聪明人,懂得惺惺相惜。
蔡京对苏轼的文章诗词赞不绝口,而苏轼则格外偏爱蔡京的书法。
“远之说元长的字乃是一绝。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苏轼捧着蔡京写的一幅帖子,微微摇着头,连声赞叹,眼里全是欣赏。
“某的字与元长的一比,就像近日里某的肚皮一样,显得太胖了!”
这日刚好是旬休,明远邀上苏轼与蔡京去“洗面汤”的店铺洗漱刷牙、修面理发外加品尝汤茶药和早餐。
说这话的时候,苏轼双眼紧紧地盯着手中蔡京的帖子,全然忘了身后的伙计正将他头上戴着的高桶方者巾摘下来,要为他打理头发。
今日蔡京刚好带了一幅新写的帖子想要装裱,在明远的撺掇之下,蔡京就将帖子给苏轼过目,谁曾想竟得了如此赞许。
要知道,苏轼在两个月前曾经在大相国寺办过“签售”活动,他的字得了多为书法名家的赞许,随后,凡有苏轼签名的文集,都能以翻倍的价格出售,一时间颇有洛阳纸贵的风头。
而苏轼写字的特点是“性情豪放”,用墨丰沛浓郁,因此字体显得丰满。他夸赞蔡京的字体“瘦”,自然是赞蔡字的风骨姿态。
这种评价能从苏轼口中说出来,是极大的赞誉了。
蔡京的虚荣心顿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尽管有伙计在帮他修面,蔡京还是很努力地开口回应:“知我者……莫若子瞻公也!”
明远在一旁笑得好生开心——
他的目标是不是有希望达成?
蔡京并没有露出成为权臣的征兆,反而有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潜质。
更重要的是,苏轼与蔡京成了在艺术上能够相互理解的好友。
那么,在明远那个本时空中,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禁绝苏书之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远之,你在笑什么?”
蔡京修过面,一回头,刚好看见明远的灿烂笑容。
“我是开心——”
明远如实说:“见到元长与子瞻公惺惺相惜,这份友情,着实令人羡慕呢!”
苏轼那边也将头发仔细梳理过,重新戴上方者巾,笑着回答明远:“某能得元长、远之两位小友,人生何其幸也,何其幸也!”
明远拍手大笑。
蔡京的笑容却矜持而浅淡。
三人坐在“洗面汤”的店面里说话,这间店铺刚好位于街角,三面临街。
因为天气暑热,店家将临街的门板全都放下。明远等三人坐在店铺中,一面饮茶一面吃早餐,顺带能将街面上的景致看个一清二楚。
却见苏轼忽然慌乱地抓起手中的一枚扇子,掩住左边面孔,脸上神色尴尬。
清晨的汴梁街头,气温还不算高,不致炎热需要扇扇。
那么这扇子就只有一个用途:便面。
“便面”是用来在见到不想见的人的时候,遮住面孔的扇子,以免被对方发现。
明远认得苏轼已有数月,知道这位大文豪说话行事一向潇洒,他还从未见过苏轼如此行事。
他沿着苏轼遮面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街面上走来一名身材高大瘦削的中年男子,身穿一身道袍,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地沿着街道向前,从明远等人身边迅速越过。
明远见那名中年男子相貌俊美,步态洒脱,猜想此人应当不是简单人物。
可苏轼为什么会如此?
见到明远疑惑,蔡京凑至他耳边,轻声提示:“那是章子厚。”
张子厚?
横渠先生?
不对啊,他这位老师还远在凤翔的横渠书院啊?
片刻后,明远终于反应过来:这只是谐音巧合罢了。
蔡京所说的“章子厚”,不是明远的老师张载,而是“新党”名臣章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