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皇太子日常(474)
下西洋的当天,一大早赵旸就起床了,然后换上朝服,亲自去祭拜祈福。
像下西洋这么重要的活动,赵旸身为皇太子,自然要告知列祖列宗,并且还要向上苍祈福,祈求老天保佑张福和他的船队一帆风顺。
这件事情是赵旸提出来的,自然由他本人亲自主持,所以宋仁宗不需要去祈福。
等祈福祭祀完,又放了不少鞭炮。
接着,赵旸亲自宣布启航,张福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汴京城河离开。
站在码头上,看着船队的离开,赵旸眼里是满满的期待。
他相信等张福回来时,不仅会给大宋带来不少财富,也会给大宋带来“天威”。
虽然张福才带着船队离开,但是赵旸已经期待万国来宋朝贺的画面。
除了海上贸易,赵旸还想延续张骞的西域贸易。不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得把西夏解决掉才行。
收回被西夏霸占的几个州,前往西域的道路才能通畅安全。
唉,如果不是今年考科举,他现在已经在收复西夏了。
收复西夏,赵旸打算在一年之内搞定。
至于辽国,一年之内肯定不行,但是两三年之内,问题应该不大。
第129章
王安石向宋仁宗提出了他的变法, 果然没有全部得到认同。
宋仁宗也觉得王安石提出来的变法很好,但是就像赵旸说的那样,很多都不切实际。不过, 王安石的变法并不是全部不能用, 有一些还是能用的。
能用的东西,宋仁宗没有任何迟疑,立马下旨推行了下去。当然,那些不能用的内容,比如说青苗法什么的被摒弃了。
变法是王安石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一点点的积攒经验想出来的,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心血, 哪怕他这一生才过了一半。
一生的心血, 三分之二的内容的都不能用,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才被采纳,这对王安石来说, 肯定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那些不被采纳的内容, 他心服口服, 没有任何怨言, 是他思虑不周。
王安石并没有放弃变法, 他决定重新提出新的变法。当然, 新的变法要在旧的变法之上进行修整。
为了新的变法, 王安石决定再次去外地任职。他觉得他之前提的变法并不能全部实行,还是因为他去的地方少了,对民情和当地的衙门了解的不够多。
宋仁宗见王安石坚决要去外地任职,也只好答应他。不过, 要等今年科举考试结束。
王安石原本也打算等到他儿子考完科举再去外地任职。
对于他爹爹要去外地任职一事, 王胖胖一点也不觉得惊讶。就算今年他爹爹不申请去外地, 明年一定会申请的。
这几年,他爹爹留在汴京城,没有去外地任职,主要是因为妹妹太小。如今妹妹大了点,他爹爹是不会再留在汴京城。
王安石在汴京城待了三年,还是不喜欢留在汴京城做差事。汴京城太过繁华,对了解底层老百姓的辛苦和不易没有什么帮助。他还是喜欢去外地,走在田地里,了解当地老百姓的情况,想办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对于王安石这样的实干家,赵旸还是非常欣赏的。如果大臣们都像他这样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做事,那么老百姓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说到体察民情这件事情。就在王胖胖考院试的时候,赵旸带着文臣百官去汴京城外春耕。
从两年前,宋仁宗就把春耕交给了赵旸,让他带着文武百官春耕,而他和曹皇后就不露面了。
不是宋仁宗和曹皇后想偷懒,不去春耕。而是为了让赵旸得到民心,他们这才把春耕这件事情完完全全地交给他做。
每年,赵旸不仅要带着文武大臣们春耕,还带着他们秋收。
春耕的时候,赵旸和大臣们耕地插秧。
秋收的时候,赵旸带着大臣们割稻子,打稻子。
对了,赵旸还经常带着大臣们去给稻田除草,除虫。
因为太子殿下经常带他们去做农事,大臣们现在很擅长耕地插秧和除草这些事情。
不止如此,太学的学生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对农事也非常了解。
这几年,太学还培养出不少精通农事的学生。
赵旸见有不少学子擅长农事,就特意设置了一个部门,名叫农业部。
农业部属于户部,专门管农业的事情。
有擅长精通农事的人,不需要考科举,只要考过农业部门的考核,就能在农业部任职做事。
这两三年来,农业部门的官员越来越多。当然,和其他部门是不能比的。
除了朝廷设置了农业部,各个地方的衙门也设立了农业部。
自从有了农业部,农事方面的事情就顺利了很多。不过,赵旸心心念念的三季水稻,还是没有培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