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穿洋装的林黛玉(39)
薛虹点头,表示黛玉完全理解了他的意思。
“我这里有很多跟蝴蝶有关的商品,那第一个主题可以做和蝴蝶有关的故事。我要好好计划一下,争取做到一鸣惊人,把所有跟蝴蝶相关的商品都售空。”
薛虹感叹黛玉选材的敏感度和准确度:“西方人确实对蝴蝶感兴趣,而且也会把蝴蝶跟中国联系到一起。很多年以后,会有一个华裔作家创作一本叫《蝴蝶君》的戏剧,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中国人。”
黛玉目瞪口呆地听完薛虹给她讲述的蝴蝶君的故事,惊觉爱情故事还能这样写,真是和以前看的话本完全不一样。
同时她也对自己的计划更有信心,这个主题展一定能抓住英国人的东方情结,让她的事业爬上一个高度。
--------------------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阅读,看不到读着评论的时候,我总觉得很孤独。
《蝴蝶君》是一部很老的电影,讲述了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在爱上了中国京剧演员宋丽玲后发生的不同寻常的故事。
第19章 黛玉又见修罗场
===============================
黛玉在自己的书房里想了很久,既然要做蝴蝶主题展,那就不能只是把蝴蝶这种动物展示出来,而要让英国人真正地去理解蝴蝶背后的中国文化。
黛玉很快就选中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跟蝴蝶有关的故事,既然它能在中国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那也一定能让英国人感受到魅力。
这个故事在中国是以戏曲或者话本的形式来呈现的,这一套在英国行不通,英国人看不懂。黛玉转换思路,决定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改变成西方的歌剧,让演员唱出来。
黛玉坐在书桌前先用英文把故事写了一遍,但她的英语水平有限,只能把意思粗略地表达出来,做不到词藻华美,也体现不出歌剧的韵律之美。
现在急需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帮她润色这一篇歌剧。
黛玉马上想到了李斯特,她出身高贵,谈吐不俗,一定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想到这里,黛玉和贝拉交待了自己的去向,找车夫帮忙备好马,然后骑着“薛二”去了李斯特的橡树庄园。
李斯特在会客室接待了黛玉,从上一次黛玉帮助她渡过难关以后,李斯特对黛玉的态度亲近了很多。
两个人并排坐在沙发上,一起研究剧本。
李斯特先听黛玉口述了这个故事,又问了很多关于故事的细节。
“黛,主人公所在的学堂是指学校吗?为什么他们的学校不是由教会举办的?”
黛玉对这个问题并不意外,薛虹曾经向黛玉解释过维多利亚时期的教育方式。欧洲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势力无法与皇权抗争。而在欧洲,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直到1517年的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王才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维多利亚时期,大部分学校依然是教会学校,教会掌握着人民的受教育权。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妮,在中国大部分学子会先在私人开设的书院读书,然后通过考试进入官学。”
李斯特半懂不懂地点点头。
“那我们需要两个合适的歌剧演员去扮演两个主角,这几天我会好好找找。主角的名字我建议你换掉,这两个名字用英语念出来太奇怪了。”
黛玉把主角的名字定为“英”和“伯”,又和李斯特商定好更多剧本的细节。等她们讨论完毕,李斯特提议黛玉可以给这个故事画上插画,在插画里突出人物的衣服和首饰,起到为商品做宣传的作用。
黛玉快速在脑海中想了几个女主角的装扮,摩拳擦掌,想出门买绘画所需要的材料。
李斯特和黛玉一起骑马,向橡树庄园附近的紫藤花街跑去。
在紫藤花街,随处可见画家和诗人漫步其中,这里有伦敦区最有名的画展和艺术品拍卖行。
黛玉和李斯特走进一家画具店,买齐了材料,正准备离开。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黛玉面前接过,正是那位热爱中国文化的霍克太太。
霍克太太也注意到她们,停下来热情地跟她们打招呼。
“安妮,黛,你们好,真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们。”霍克太太依次拥抱了李斯特和黛玉,她身宽体胖,拥抱的时候给人一种柔软又温暖的感觉。
“霍克太太,最近好吗?”黛玉想把做主题展的计划告诉霍克太太。
霍克太太一脸神秘的微笑,问了一个黛玉始料未及的问题:“黛,现在你已经变成安妮的恋人了吗?”
“这话从何说起?”黛玉惊讶地看了李斯特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