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绛珠双生(44)
黛玉放下书,含笑望向琰儿,娇俏笑着:“那些待日后先生都会教琰儿,我这做姐姐的岂能跟先生来抢饭碗。”
琰儿的确很听顺黛玉的话,而这样的结果便是无论黛玉说什么他即便听不懂也乖乖点头。
“你别乱点头。”嫣玉看着懵懂无知的娃娃,才无奈地笑笑,伸手点了下他的鼻子。
琰儿摇头晃脑着,嫣玉看着又笑起:“琰儿年纪小小就学着摇头晃脑地读书了,日后先生定然很是欣慰。”
黛玉明了她这话的调侃之意,也抚摸着幼弟轻笑起:“琰儿喜欢就好。其实也不该太强求了,毕竟琰儿都还太小了。”
琰儿却一副人小鬼大的模样:“母亲说等琰儿长大了,就可以保护姐姐们了。”
看见小小的娃娃如此一本正经的模样,嫣玉不忍直笑:“那琰儿可得快快长大。”
“所以琰儿要好好听父亲母亲和姐姐们的话。”琰儿认真地点着头。
让乳娘带琰儿回去歇下了,嫣玉拾起那本诗经看着,正是方才黛玉教琰儿念的那篇,却见黛玉在下面写着娟秀的小字:“王畿荒芜,萋萋黍青;愿山河复兴,兵戈及止。”
黛玉看见嫣玉似有疑惑之色,才问起:“姐,怎么了?”
嫣玉合上书放下摇摇头。
大概在千年以前时,她们姊妹刚受天地灵气化成人形,初次跟随花神来到人间,正逢此间乱世之地。在一片荒草萋萋中,四处皆是难妇流民,抱着年幼的孩子衣不蔽体地走在荒野里,一派凄凉之景。
瘦削的女人在唱着歌谣,便是这《黍离》之歌。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当时妹妹向花神问:“为何人间这般乱世?”
花神叹息:“贪狼星动,乃是主战之象。人间纷扰,向来都是这样;其实天上人间都是同样的,凡人和神仙更是没有任何区别。”
千年过后,她们姊妹再来到这人间之世,便是如今之境。
“姐姐!姐姐!”黛玉的呼唤打断了嫣玉的沉思,嫣玉才回过神望向妹妹:“玉儿,我隐约记得从前听过《黍离》的曲调。”
黛玉好奇:“那是怎么样的?”
嫣玉便坐到琴案后,闭目沉思半晌,才依着记忆中的曲调落指弹奏。
《黍离》的曲调是悲沧的,正如世代流传的黍离之悲那般撼人。
黛玉仍是认真听着,许久才展颜轻笑:“姐姐弹得真好!”
“我教给你,如何?”嫣玉笑吟吟地向妹妹问。
“好啊!”黛玉愉快地应了。
嫣玉就取来纸笔照着印象中的曲调写下来,教着黛玉弹奏;黛玉学得很快,再听嫣玉复弹了一遍,便能完整地弹奏出来了,嫣玉听着也很是欣慰:“玉儿果然天赋异禀。”
黛玉娇怯地低头轻笑:“这些曲调都是极好的,只是从前却从未听过,姐姐是从哪看来的,也让我去看看。”
嫣玉最怕的也就是这句话,她能从哪给妹妹找出这本书?只托说是偶尔听来的。
有时候有些话说得多了,也就连她自己都深信不疑,好似确有其事这般。
如今回到家中也是平日无聊,她就搜寻着尚且记得的一些仙乐反复弹奏着;离恨天上的乐曲不免都带着几分飘飘然的意味,闻之若羽化而登仙,更能涤去烦扰忧愁清心静气。
自从发觉这些仙乐用寻常琴瑟弹奏亦有离恨之味,嫣玉便乐衷于此。
黛玉身子骨弱,虽然这些年稍稍养好了,却也仍比同岁的小姑娘孱弱些;有了庄慕夭折的前车之鉴,嫣玉更是小心护着妹妹,不敢有半分差错。
想起庄慕,嫣玉的心情也阴郁了几分,隐隐心酸难受。
庄慕年少早夭,那个曾经与她们谈天说地的姑娘如今却只能长眠地下。自从知晓庄慕夭折的真相,嫣玉就对这个世界的恶意明了;若当初她在凉光寺尚且能救下庄老太太和庄慕祖孙,可惜最终的结局便是死亡。
渐到年关,府上如故忙碌起来。
贾敏让前院的冯翼先进京打扫好京中的宅院,那宅子已是空置了十多年,平素只有林如海回京述职时暂且落脚小住几日;如今举家归京,就让冯翼先过去。
老宅这边的仆奴也不能全部带去京城,贾敏又点了几房留在扬州看守,再整理好钱帛财物一同封箱。
却在回京前夕琰儿突然病了,贾敏只得让林如海先行回京,她和孩子们留在扬州待琰儿病愈再启程。
只是琰儿这病却是来势汹汹,令嫣玉想起黛玉三岁时那场怪异的病。
大夫只说应是得了风寒,开了几幅药来煎了吃下,却仍未见起色。琰儿躺在榻上脸色惨白惨白的,看见嫣玉和黛玉才气声微弱道:“姐姐,我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