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穿]七皇子的团宠日常(444)
他着实不太理解,除了曹寅没有妻妾之外,老祖宗这么执着于撮合他俩,究竟是为什么。
太皇太后总说,曹寅是她老人家看着长大的,知根知底,熹丫头又是她宫里最聪明能干,也是最让她记挂的,必须得为她找个好归宿,曹寅就最合适。
临到现在,李熹即将年满出宫,太皇太后才跟康熙说了实话。
前些年曹寅还在康熙身边做侍卫的时候,时常跟着皇上出入慈宁宫,那个时候太皇太后就看出来了,李熹对曹寅有那个意思。
但这丫头是个本分的人,做事情干练又勤快。别的宫女和侍卫赠个手帕,送个信物什么的时有发生,但李熹从未有过。
李熹在慈宁宫伺候了十年,一开始伺候太皇太后,后来又伺候七阿哥,眼看要走了,老祖宗想要了解她一桩心愿。
皇祖母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这件事康熙不答应恐怕是不行的。
他来承乾宫,正是打算跟皇贵妃商量这事儿。
哪知道刚一进门,就看皇贵妃鬼鬼祟祟往偏殿去。
太监正要高声唱“皇上驾到”,被康熙挥手拦下来,自己也跟着来到了偏殿门前。
皇贵妃感受到身后过来个人,回头一看是皇上来了。
她竖起手指,在唇边做了个静声的手势。康熙便把要问的话咽了回去,两个人站在门边,一起向里张望,偷窥儿子。
胤祐坐在书桌后面,书本拿在手里,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不一会儿,眼泪就留了下来,难过的哭了起来。
哭了一会儿,小家伙又摸了摸眼泪,坐在那里发呆。
皇贵妃看得攥紧了手帕,紧抿双唇,难过的神色比儿子好不了多少。
康熙看了看胤祐,又看了看她。一时间没弄明白这母子俩是怎回事?
他拍了拍皇贵妃的肩膀,一推门,带着她走进了屋子。
胤祐本是望着雕花窗外的梧桐发呆,秋天到了,叶子黄灿灿的一片,风一吹簌簌的往下落。
他听见动静回过头来,看到阿玛和额娘已经走进了屋里。
康熙问他:“怎么又哭了?”
小家伙讷讷的坐在那里,既忘了擦眼泪,也忘了给阿玛请安。
皇贵妃走过去,捧着儿子的头,擦掉他的眼泪:“没关系,额娘知道你舍不得熹姑姑,这是应该的。”
康熙一听就明白了,原来又是为了李熹的事。
他背着手在屋里踱步,有些不耐烦的说道:“你要是舍不得,让她留在宫里便是了。”
本以为儿子听到这话会很高兴,可是胤祐却只是摇了摇头:“她又不想留在宫里。”
“这事儿还轮不到她做主。”
宫里的女人,没有出宫,那就是皇上的女人。只要他一句话,就能决定他们的命运。
皇贵妃说:“人家到了该出宫的年纪,强留下来不合规矩。”
胤祐却忽然说:“就像放风筝一样,到了时候就应该把线扯断,给他们自由。”
康熙没跟他一起放过风筝,不知道他有扯断风筝线的爱好。但这话听起来颇有些耐人寻味,康熙也不由得愣了愣。
可是胤祐想起那些漂亮的风筝,却没有将其中任何一支想象成他的熹姑姑。
风筝飞走了,他一点也不难过,可是熹姑姑走了,他会难过好久。
看到儿子那么难过,又想到老祖宗的嘱咐,康熙难得有些烦躁。
这时候,胤祐却重新拿起书本,低下头:“我真的要读书了。”
皇贵妃推着康熙出了门,两个人还依依不舍的站在窗户边往里看了一阵。看到胤祐果然在专心读书,这才放下心来。
回到正殿,康熙想起刚才儿子难过的样子,就不难想到他在得知李熹要出宫时闹成什么样子。
老父亲心情更加烦躁,问道:“他闹了多久?”
皇贵妃摇摇头:“一点也没闹,特别懂事。”
越是这么说,两个人的心情就越是沉重,相对无言坐了很久,最后康熙实在受不了,也没说赐婚的事情,起身回了乾清宫。
李煦找到曹寅的时候,对方正在酒楼里跟纳兰喝酒。
两个人坐在雅间,一边数着花生米,一边听曲儿。
房间另一头坐了个年轻姑娘,抱着琵琶咿咿呀呀的唱着。
李熹听了一耳朵,曲子听过,词倒是挺新鲜,头一回听到。
曹寅拍了拍身旁的位置,招呼他坐。外面候着的小二送上碗筷和酒杯,安静的来,安静的去,并没有打扰。
“驼酥马湩飧,白草黄榆路,恨琵琶幽怨千载胡语,画图识面春风远,环佩归魂夜月孤。
情难诉,牛眠马鬣谁表泉垆,只凭着一痕青,点破了塞外燕支土。
和亲事卿休苦,看汉史芳名注,可我文姬呵,扰攮遇兵戈身被拘俘。悲愤填膺似子卿降虏,伤心薄命如朝露,倒不如伴明妃泉下安居。”【《续琵琶》——曹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