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著同人)在名著里拿稳种田剧本+番外(371)
接着,她又建立了一个专门处理食材的食材作坊。
这个作坊每天清早开门,从各家合作的供应商那里取得材料,立即开始清洗、处理、切块……包装成标准分量的“材料包”,在下午各家的厨房开始工作之前,分别送到总店和分店去。
分店厨房收到这些“材料包”,不需要经过繁琐的备菜,只要按照菜谱上的操作规程,把处理好的材料烹饪成菜肴就行。
甚至罗兰还研发出了专门的“调料包”:这些调料包用新鲜的香草研磨而成,配合“材料包”的食材,就可以做出和“汤米家的厨房”总店完全一模一样的味道。
分店的新任“主厨”托尼,在亲自尝试做了一次之后,连自己都惊讶无比,没有想到他也能做出这么美味的菜品。
在将这些流程捋顺了之后,分店热热闹闹地开张——在这店里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退伍的老兵,而开业当天早早就预订了位置前来捧场的人,也绝大多数曾经上过战场的南方士兵。
在这里他们相互寻找到了慰藉。
罗兰亲眼见证了分店开业的过程,她自己也很感动。
毕竟在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她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忙。
选址的时候房东听说是为了这个目的开的餐厅,慷慨地答应减免租金;装修的时候一个据说以前当过兵的木匠带着几个学徒过来,乒乒乓乓就把活都干了,没要一分钱。
当然,分店的位置比总店更好,座位也多,在“最佳餐厅”分店的头衔加持下,生意蒸蒸日上,日进斗金,令人嫉妒。
人们都说,很快,“汤米家的厨房”就能开第三家分店,第四家……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分店还没开出来,食材作坊先火了。
新奥尔良市虽然餐厅众多,可也不是人人都能每天下馆子,很多时候都是自家烹饪,请客也是在自家宴请,去餐厅那是偶尔为之。
食材作坊的“材料包”和“调料包”的出现,成功在家庭烹饪和餐馆味道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刚开始时,只是些有经验的厨子或者主妇觉得食材作坊进货的材料新鲜,又都处理妥当了,买回家只需要下锅烹饪就行。
后来罗兰见买的人越来越多,索性敞开出售材料包和调料包,甚至连菜谱也索性公布,让买材料回自家做的人能够按照餐厅的菜谱做出地道的克里奥尔菜。
一时间新奥尔良掀起了在家做“最佳餐厅”菜式的风潮。
甚至有人怀疑,这样下去,“汤米家的厨房”,老店和分店,还会有什么生意。
但事实证明,罗兰的老店和分店,生意依旧很好:老店有朋趣酒和现场乐队,分店有曾经一起上过战场的老兵们创造出的怀旧气氛。
另外,罗兰的餐厅里,老饕食客们永远都有机会尝到一些菜单上没有的“惊喜”:
不常见的新鲜食材,或者是心血来潮的调味和搭配方式,罗兰随心所欲地烹饪出新奇菜品,甚至会打破“克里奥尔菜系”的边界。
而食客们爱的就是“随心所欲”这四个字,因此他们宁愿放弃“材料包”带来的便利,从城市的各个地方奔向上下城区交界处的小餐厅。
而罗兰本人在阔太太们中的“名声”,竟然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因为她不辞辛劳,独自开创的餐厅,拥有一个崇高的目的。
埃尔辛太太和米德太太逢人就会夸耀自己以前做过罗兰的邻居;而梅利韦瑟太太从亚特兰大写信向罗兰道歉,表示自己以前“误解”了她,把她的成就描绘为勤劳、伟大的,简直可以和妇人们在战时为医院做义工的行为相提并论。
而新奥尔良市府也对当初那场“最佳餐厅”评选的结果感到很意外。
他们原本只是想要提振一下经济,宣扬一下新奥尔良的地道美食。却没想到选出的这一家“最佳餐厅”,竟然开始帮他们解决社会问题。
原本需要抚恤的伤残老兵纷纷开始再就业——他们也找到了地方聚会、聊天、听音乐……三k党在本地渐渐失去了市场。
食材作坊很快变成了食材加工厂,这里雇佣了各种各样的人,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西班牙裔、印第安人、已婚的、未婚的……只要踏实肯干,总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岗位。
有一天罗兰食材加工厂门外遇见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见到她就凶巴巴地瞪了她好几眼,然后摘下帽子,露出她那一头炫丽的红头发。
“贝尔·沃特琳?”
罗兰总算记起了这个人。
贝尔长长吐出一口气,“是我!”
“我就是来看看女孩子们工作得怎么样的。”
她不说罗兰还想不起来,最近食材厂招工,招了些年轻靓丽的女孩子进来。进厂以后一直有人指指点点,说她们都是些“失足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