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红楼]养女送子(423)
但等书买回去后,这些人性格坚韧的还好,只是红了红眼眶;那些情绪敏感,非常容易对他人的悲惨经历感同身受之人,看完故事后直接哭成了一个泪人儿。
——比如黛玉。
他们看完之后,立刻写信到报社,对女状元的父母破口大骂。
骂人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刊登在报纸上的。
但这些人中不乏真正有才的人,他们在看完故事后,立刻提笔写诗作词,拐着弯儿地将故事女主人公的父母不带一个脏字儿地骂了个狗血淋头。
哪怕是骂人,也能引起其他人的好奇心。
看的人多了,骂的人更多。
骂的人多了,又引来了更多对话本儿好奇的读者。
良性循环,《女状元》这个话本儿很快就在全国各地都出名了。
趁着这股东风,鹿岁直接将鹤年另一个笔名写的,说这个话本儿哗众取宠,完全就是看到出了一个女状元,老百姓们对此正感到新奇的时候,写了这个还本儿。
不管故事如何,写这个话本儿的作者,都过于趋炎附势了一些。
鹤年发声的这一个马甲叫松鹤先生,平日写的就是那种针砭时弊,讽刺社会现实,遣词造句略有些高深的话本儿,读者不算非常多,但粘性大,且名声极好。
这话一出,自然追捧者众。
《女状元》被送到了风口浪尖。
不少《女状元》的读者都要气炸了,觉得松鹤先生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个话本儿,就说话本儿的作者趋炎附势,实在是没脑子。
松鹤先生的拥趸者一看,竟然敢说自家先生没脑子?
于是立刻呼朋引伴,提笔写了不少诗词文章投稿给了报社,直接代替松鹤先生骂了回去。
这虽然不是鹿岁计划中的一环,但他对此乐见其成,且颇有几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直接取下了另一篇投稿,将这人的文章提前刊登了上去。
《女状元》的读者本来只是提出意见,虽然用词过激,但也不过是激动上头的冲动发言,冷静下来后本来都打算再投稿道歉了。
谁知道歉的文章还没发出去呢,自己就被骂了个灰头土脸。
他也急了,哪儿还管什么道歉?情绪上来后瞬间文思泉涌,提笔就写下了好几篇骂回去的文章。
然后直接投稿。
叮咚——
鹿岁再次采用,并大开后门,直接将人送上了下一期的报纸。
两方骂人的话都有些激烈,带着非常强的引导性。在这两人的引到下,书肆很快就受到了无数的投稿,不是《女状元》的读者,便是松鹤先生的拥趸,一时间两方人马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吵闹不但没劝退老百姓,反倒引起了他们看热闹的本能。
报纸不算贵,几文钱就能买到一份。
鹿岁的报纸没有为他赚到太多钱,只是因为识字的人不多而已——
这个世界,十个人里面足足有八个文盲。
都不识字,又怎么可能买报纸回去看?看一看自己多寂寞吗?
但有人在报纸上吵架……
嘿嘿!有趣,想看!
哪怕是不识字的人,也忍不住在看到报童的时候,掏钱买了一份,然后拿回家,找到周围识字的人帮忙读一下上面的文章,以及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些茶楼酒馆儿的说书先生看到了其中热度与商机,立刻让人买了一份报纸,直接在原本说书的环节,改成了念报纸,同时为自己的客人翻译其中的意思。
比如,文章的作者花了几十上百的字数,写了许多漂亮动人的意象,以此比喻自己的心头好;再用一些低俗丑陋的意象,讽刺自己讨厌的人与物。
但那么多字,落在说书先生的嘴里后,很可能就只剩了一句话——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你说的都是狗屁,狂妄自大,脸比罗盘大,哪儿来的胆子碰我家光风霁月的先生的瓷儿?”
比如,文章的作者花了好几百的字数,言辞恳切地说了《女状元》的无数好话,到末尾了才提了一嘴,你家松鹤先生这么好的故事都说不好,定然是伏案写作写太多,被灯晃花了眼。
而这篇文章落到说书先生嘴里,便成了——
“这篇文章的意思也简单,《女状元》这么好看这么棒,松鹤先生竟然还敢说不好?肯定是眼瞎了!”
……
说书先生本就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报纸上文采斐然你来我往的争锋,被这些先生一说,不但变得接地气儿,还因为过于割裂的说法而显得格外有趣。
那些文章经过这些说书先生们的嘴,也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了,连那些原本对报纸不感兴趣的人,都忍不住跑到茶楼酒馆这些地方听一听他们对报纸上那些文章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