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问鼎(950)

作者:千里江风


在此期間,唐軍仿佛當真已經不打算繼續進攻唐古拉山口,直接後退紮營到瞭悉諾羅驛,全無一點重新動兵來襲的架勢。

不知道為何,起先因為唐軍的退兵,芒松芒贊還有些振奮,現在卻覺得有種說不出的不安。

還是眼前的動靜重新拉回瞭他的思緒。

“慢一點慢一點,不要撞到守關的大門……”

“對對對,就放在這裡先停下來。”

“這上面都寫瞭些什麼字啊……”

“得讓識字的來看看。”

藏文的傳播還是為瞭吐蕃的君王詔令能夠傳遍四如軍區,並未普及到這些奴隸之中,更何況這塊巨石之上,還寫有漢文,就讓它變成瞭一塊對這些奴隸來說寫有天書的東西。

本著危險要先保留在外頭的原則,饒是芒松芒贊好奇於那上頭寫著的東西,也沒讓識字的人先出去探查個究竟。

現在證明瞭這塊石頭並未被唐軍設作疾病的傳染源頭,倒是可以不必如此小心瞭。

反正就算上頭寫瞭點什麼讖緯之說,既然是唐軍擺放在他面前的,他總有辦法將其駁斥下去,說不定還能當作是營中的笑料。

能寫點什麼呢,也無外乎就是……

芒松芒贊的笑容,在看到這塊巨石之上的文字瞬間,凝固在瞭嘴角。

對於藏原之上的貴族來說,學習漢文乃是對他們來說最為基本的一項課程,因為他們需要從中原的文化中汲取到讓族群壯大的經驗。

所以就算沒有那個貼心的翻譯,芒松芒贊也完全能夠看得明白那上面到底寫瞭一些什麼東西。

這是一封……檄文!

是大唐銘刻在巨石之上的討賊檄文!

若這隻是一封隨意送來的戰書也就算瞭,偏偏這還是一“封”被他親自搬運到面前來的石刻。

這封檄文說來也並不算太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足夠芒松芒贊將其看出個究竟,也讓他當即氣血上湧地驚呼出聲:“將它砸瞭,把它給我砸瞭!”

但這話說得恐怕已經有些晚瞭。

在巨石被確認瞭安全性搬運進關內的時候,自有好事的士卒搶先於芒松芒贊一步就已開始看起瞭那石頭上的文字,也將這其中的話全給看瞭個清楚。

那先前還為噶爾傢族有些惋惜的將軍就在看清那石上文字的剎那,驚得直接往後退瞭一步。

隻見那篇檄文的開頭,便是洋洋灑灑的數句駁斥吐蕃贊普出身之言。

說悉勃野傢族彼時位居十二小邦之一雅隆部落內,乃是“妄尊天神六主,地實寒微”,根本不是有一個半神半人的祖先。

從天赤七王到上丁二王時期,所謂的斬斷瞭夜晚歸於神靈王庭的道路說法,從天葬改為火葬,也不過是因為彼時的部落子民已經逐漸發現瞭他們生老病死的秘密。

隨後僥幸因氣溫和暖,農耕有作,才能逐漸吞並周圍的其他小邦,成為這一帶的主宰者。

可先有象雄接鄰有贈,吐蕃便出兵奪取瞭象雄之地,後有吐谷渾與之交好,便出兵圖謀,實可謂是欲壑難填,虺蜴為心。

大唐不以吐蕃陳兵松州挑釁為叛逆,將文成公主下嫁,卻非但未能令兩國和睦互通,反令吐蕃覬覦之心不減。

到瞭芒松芒贊在位,則自明面上為權臣把控朝綱,實則令對方為己先驅攻伐鄰國,圖謀隴右。

一旦戰不能勝,則以鏟除奸邪之名變更風雲。

難怪吐蕃今日外無重臣可托,內無宗親結盟。隻有贊普親征,據守險關而已。

也正因為如此,大唐必欲討伐吐蕃,令其間百姓不再以奴隸自居,可為一州之子民。

值此要務當頭,大唐公主未敢懈怠。統禦兵馬、調度糧草,揮兵而來,霎時間“鐵騎成群,玉軸相接”“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①

有此景象,何敵不摧,何功不克!

七年前積石大捷,吐蕃大相祿東贊死於烏海。

七年後大非嶺葬軍,又於烏海有神靈相助於雷霆,盡克吐蕃大軍十萬。

一時之間,草場千裡之地,盡歸於大唐王土。

吐蕃國中仁人志士合該看清到底誰人才是天命所歸,若是如今轉投大唐還為時不晚。

今日不是唐軍懼怕於吐蕃險關不敢逾越,而是大唐公主憐憫忠臣良將為贊普所害,非但不能得到應得的聲名,反而被以血肉填充要塞,不忍以鐵蹄從其族人頭顱之上踏過,故而先行退兵,將東部草甸之上的牧民安撫收容,教習文化與耕作放牧之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