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问鼎(791)

作者:千里江风


就像華文弘,因其傢世不低的緣故,在這場平亂之後,便已拿下瞭勛州道總管的位置,雖然大有升遷提拔,也還在這一帶。

對於這個問題,武媚娘並未當即作答。

自她所在的角度看去並不難看到,面前的諸葛芬年已過六十,但大約是因心態平和的緣故,看不出多少老態,也還能自對答儀態裡看出,她確有飽讀詩書,與她那表字格外相稱,自有一段“英”華奕奕。

正是這份在言談間表現出的有理有據,讓武媚娘固然已多年未見武思元,也對自己的選擇更為篤定瞭幾分。

有母如此,做兒子的又會差到哪裡去呢?

武媚娘問:“你的意思是,臣子當為陛下盡忠,但不可做不明之人?可倘若這封官詔令不是在今日由我告知,而是直接下達於宜林官舍,屆時堂兄又該如何應對呢?”

諸葛芬搖頭對答:“不,皇後誤解瞭我的意思,我此問並非是要求個透徹明白,若真有此想,也有悖臣子之道瞭。”

不是誰都有資格活得事事明白的,起碼對她們而言就沒有。

“我隻是想知道,皇後陛下是否別有重托,才有這出調派。若不明就裡、貿然上任,唯恐有負於陛下期待,也令外人對於您擡舉親族之舉有所非議。既是私下會見,便想請您不吝指示一條大略的明路。”

武媚娘沉吟須臾,答道:“梁州百姓需要堂兄這樣的一個官員,我也需要一個堂兄坐鎮梁州,這個答案足夠嗎?”

梁州百姓需要這個處事有方的官員,所以升遷走的還是正常流程,隻在落腳地上做出瞭些許幹涉。

她需要一個“堂兄”在此地的強調,又足以令人聽出,梁州地界上確實有些特殊,需要自己人前往坐鎮。

若是武思元願意在仕途上站穩立場,那麼等到他抵達梁州的時候,便應當能明白這其中深意瞭。

這,就是皇後給出的答複。

也正如諸葛夫人自己都很清楚的那樣,她不需要凡事都打破砂鍋問到底,那不是為臣之道,她隻需要知道,這位如今達成瞭二聖臨朝的皇後,終於願意對著武傢的可用之人伸出正向援手瞭。

這個梁州調任乃是重用武氏自己人的前兆。

而武思元在自踏足政壇到如今二十二年間的表現,也被她看在瞭眼裡。

在諸葛芬起身叩謝後,武媚娘又多說瞭一句:“我聽聞你因長期隨同長子居於川蜀的緣故,將女兒嫁給瞭臨近各州的官員,便如綿州的宗主簿娶的便是你的小女兒,所生的兒子也有十歲上下瞭,不如也帶到長安來就讀吧。”

比起給她添麻煩又被送出去的賀蘭敏之,這幾個在諸葛芬母女教養之下長大的孩子說不定還能效仿武思元的表現,有自小繼續栽培的可能。

她如今權柄日盛,也就越需要從旁維系協助之人。

縱覽前朝,李唐皇室宗親何其鼎盛,在朝堂之內擔任要職者不計其數,也便讓她這個皇後縱有臨朝之權,依舊難免受到諸多節制。

或許,這個將武思元提拔到梁州刺史位置上的舉動,也正是她做出的一步重要試探!

在令人將六安縣公夫人自殿中送出的時候,她以手托額,似是在掩飾今日的連軸轉的疲憊,卻也趁勢掩蓋住瞭自己眼中流轉過的一縷深思與算計。

當年她以外放武傢宗親至偏遠之地的舉動,既是為瞭給自己少點麻煩,一報早年間的私仇,又是為瞭博取陛下的信任,讓陛下越發堅信自己與他的立場全然一致。

但身處高位之人,絕不能隻做獨夫,她也必須讓自己在阿菟之外,再得到一路擁躉。

若是早幾年間她還將自己當做一個尋常皇後的話,絕不會有此等想法,但時過境遷,誰又說得好呢。

“阿娘若是頭疼的話,需要我將太醫請來問診嗎?”

武媚娘擡眸朝著聲音發出的方向看去,就見女兒不知何時已經走入瞭殿中,也順手將大殿的門給合攏瞭起來。

“不必瞭,我沒什麼事,若有不適,偏殿內常住的醫官會來看診的。”

因李清月已走到近前,武媚娘又問:“你應該見到方才走出去的六安縣公夫人瞭?”

李清月點頭:“不止見到瞭,我還聽到瞭阿娘與她說的話,尤其是那個梁州刺史的安排。”

說話間,她已坐在瞭武媚娘的身邊。

當朝著母親看去的時候,臉上還能見到幾分得意之色,仿佛是在說她可真是選瞭個回來的好時候。也正是這份孩子氣的得意,讓本還因官場雜事而心思凝重的武媚娘忍不住和緩瞭神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