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问鼎(253)

作者:千里江风

但坐在他對面的武媚娘也沒有趁機突進蠶食的意思,反倒是以自己已有些疲累為由結束瞭這場棋局。

李清月的答案是對的。

當日的棋局其實是一場平局。

沒有贏下這盤棋的李治在三日後接到瞭長安方向的快馬急報,匆匆踏上瞭回返長安的路程。

暴雨過後的水道不適合他此刻用來趕路,隻能走還在泥濘當中的崤函道。

以至於當李治抵達長安的時候,誰都看得到這位陛下因為連日間不佳的趕路條件,顯得有幾分憔悴。

隻在憔悴之餘還能看得出天子威儀。

想來也對,對於任何一位皇帝來說,臣子謀反都是一個莫大的打擊。

何況這個謀反之人,還與他的親人有關!

但當李治以稍顯蒼白的模樣坐定在那朝堂之上的時候,他卻在心中想著——

當日棋盤之上確實是勝負未分,可今日卻絕不能有任何一點軟弱心腸。

他以李義府為棋子紮出去的這一刀,已是覆水難收,長孫無忌也不可能在經歷瞭這番風波之後和他笑臉相迎,所以他不能有所猶豫!

哪怕明知這場所謂的謀逆隻是無稽之談,空造罪名,他也必須以這種方式將這個最後的阻礙搬走!

正如他在離開洛陽之前和媚娘所說的那樣。

他會速去速回的。

他朝著下方的衆人看去,像是經歷瞭一場久久的內心掙紮,這才緩緩開口:“京中現今是何情況?”

長安城中是何情況李治能不知道嗎?

早在李義府為圖生路選擇執行李治的計劃開始,李治就陸續收到瞭長安城中的奏報。李義府選擇迂回的方式,先將長孫祥、李巢等人拉入這場“謀逆”之中,又將“證物”放到他們的府中,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他甚至讓許敬宗從中幫瞭一把,以防這些證物不夠定罪,或者是被大理寺看出端倪來。

但他是剛去洛陽看望皇後,期待於下一個孩子順利生産的,所以他當然不能知道此事。

他隻能作為一個“收到長孫祥謀逆”消息的帝王,聽著下方的大理寺卿奏報。

“臣等已自監察禦史李巢與刑部尚書長孫祥的府中搜出信件與其餘物證,二人勾連前太子洗馬與杞王府長史意圖謀逆。”

“刑部尚書府中……還有幾封往來於太尉府中的書信,其中似有不妥之言。臣等不敢擅決,請陛下過目決斷。”

元詔低頭良久都未曾聽到上方的答話。

他小心地擡頭朝著上首看去,就見李治張瞭張口,卻沒能立刻說出話來。

直到他像是吞咽下去瞭這份震驚,才用比方才輕聲瞭許多的聲音問道:“你說……舅……長孫太尉也涉嫌謀反?”

第71章

李治的震驚仿佛全無作僞。

以至於誰也不會懷疑, 他才是這出檢舉謀逆的罪魁禍首。

就算當真覺得這出突如其來的大事有異,也至多覺得,那是李義府為求讓自己脫罪而拿出的保命符, 以圖要用一個更大的案子來蓋住他的那件醜聞。

就連隱約察覺出內情的英國公李勣,在單純去看李治表現的時候,也覺得陛下此刻的痛心與驚愕溢於言表。

是真心實意的。

想來也對, 若非真已接到命令——

誰會覺得他真要置長孫無忌於死地呢?

就算朝堂上下人人都已看出,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爭因為這對舅甥的互不讓步而激化, 但李治對長孫無忌的尊重也是擺在明面上的。

哪怕以永徽六年的廢王立武為分界線,也不例外。

李治對長孫無忌送出的禮物也從未收回, 給他那幾個庶子都冊封起來的官職也未曾撤銷。

重啓東都之事也是拿韓瑗開刀而非長孫無忌, 甚至連最新的禮法章程也依然由長孫無忌主持修編……

誰都覺得,或許在何處發生天災的那一刻,長孫無忌引咎辭職, 便是最好的結局。

可現在……

在衆人的視線之中,李治的手有一瞬的顫抖, 礙於天子體面,這份失態很快被他壓制瞭下去, “將信送上來吧。”

然而當信一封封地呈現在他面前時,他原本還能維系平靜的手又重新克制不住地發抖。

那些信,元詔作為大理寺卿是看過的。

其中確實有很多不妥之處。

比如,長孫祥曾經向長孫無忌請教,是否要在三司會審中有所偏向, 幾乎都得到瞭長孫無忌的答複, 而這些也都能和元詔在查閱卷宗中所得吻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