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梁山跑腿的日子+番外(127)

作者:南方赤火


掌柜的无话可说,只能赔笑,小声说:“师父惯走江湖,果然火眼金睛。最近官府查私盐查得紧,小的听你们是外地口音,只能小心着些



免得碰见钓鱼执法的。

武松笑道:“去吧!”

掌柜的往外看看,还是不太敢。

食盐是民之根本,是国家战略物资,向来为朝廷所垄断。每逢朝廷缺钱,总会把主意打到盐上——哪个老百姓不吃盐呢?

官僚垄断的结果就是,官盐价格奇高,且只在繁华市镇有少数销售点,买起来很不方便。

老百姓当然不肯白做大冤种,都用各路神通买卖私盐,形成了活跃的地下经济市场。官府年年打击,可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卖盐的小贩走街串巷,化整为零,藏于群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抓。

既然抓不到卖家,那就从买家入手。做餐饮业的一直是官府的重点监察对象,三天两头突击检查。眼下这么个青天白日的时节,掌柜的可不敢顶风作案,给自己招麻烦。

阮晓露毛遂自荐:“我去买。”

在梁山待了那么久,见识了无数黑恶行径,还没体验过“买私盐”呢。

在她心目里,盐就应该近似不要钱,饭桌上随便加,超市里两块钱一大包。而现在,老百姓吃个盐还不能随便吃,有便宜的非要买贵的,这才不正常呢。

她抓了一把钱,兴致勃勃地下楼。

酒楼挨着渡口,一条街全是摆摊的。有人卖水果,有人卖香药,有人支摊子算命,有人往小孩手里塞糖果,旁边大人让还回去,小孩已经一口把糖吞了,大人骂骂咧咧掏钱

那个卖茶汤的妇女平平无奇,为啥武松就那么肯定,她手里有盐?

阮晓露跟在几个路人后头排着队,伸头看。那妇人挑着两个桶,左边桶里是姜蜜水,右边桶里是金桔汤,都是两文钱一碗。旁边另有一个水桶,喝过的碗在里头涮涮,还能回收利用。

不少相熟的小贩跟她打招呼:“茶娘子,二娃的病好点没?”

轮到阮晓露,她学舌前面的人:“来一碗姜蜜水。”

茶娘子头也没抬,一边从桶里盛汤,一边问:“加盐还是不加盐?”

阮晓露不禁皱眉。哪有甜饮料加盐的?

想了想,说:“加盐。”

“加多少?”

这她可不会答。犹豫了片刻,茶娘子有点不耐烦,替她做了决定。

“三十文。”

阮晓露暗自点头,数出三十文。

一碗姜蜜水递到她手上,赠送一个小布袋儿,约莫七八两重,直接挂在她手腕。

“下一个!”

茶娘子伸手一扒拉,阮晓露就被扒拉到摊子边上。茶娘子全程没抬头,已经在给下一个客人盛茶汤了。

这效率!阮晓露啧啧称奇。

她捏着手里布袋,转身回酒楼。

还没迈出一步,手腕忽然一痛,被什么东西用力一敲!

布袋落在地上,被一只大手捡了起来。

“小娘子,”说话的是个巡逻的公人,戴顶红头巾,腰间挂着个弹弓,眯着一双眼打量她,“买的什么好东西?”

茶娘子猛地抬头,麻木的双眼中掠过一丝惊慌。

阮晓露怔了片时,看到那做公的身后,十几个人簇拥着一个小官。旁边几个小摊贩早就俯伏在地,管他叫“黄通判”。

这黄通判一张肥脸,几道淡须,一脸奸猾谄媚之相。

他转向畏畏缩缩的群众,大声问:“这个妇人在贩卖何物,有人知道吗?”

一群百姓面面相觑,都心知肚明,然而都闭着嘴,装傻充愣。

“咱们揭阳镇私盐泛滥,都是被这帮不守法的女子小人闹的!”黄通判自己给出答案,清清嗓子,对民众训话,“大家都看见了,对待不法之徒,就当依法严惩!”

那红头巾狐假虎威,冲着茶娘子吼:“说!你上家在哪?带我们去!”

私盐下乡,非一人之功。茶娘子充其量算是终端零售,上头肯定有中间商,有批发商,有 供货商,有生产商

无为军通判黄文炳,要本事没本事要才华没才华,从业以后一直近似赋闲。但黄文炳堪称大宋公务员里的卷王,他拒绝躺平领饷,天天给自己找事做,只求上官看入眼,助他一飞冲天。今天给知府送礼,明天帮监察写诗,还搜刮了不少民间古董送到京城去献宝。可惜当今官家乃是天下第一文玩鉴赏家,黄文炳那些乡野玩意如何能入贵人的眼,还没送到大内就被人给扔了。

近来据说蔡太师要来巡视江南,江州知府严查私盐。黄文炳也就积极响应,热情追随,启用自己所有权限,点起几十兵马,天天在坊市热闹之地蹲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