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危险迷人“B先生”+番外(72)

作者:山海十八


今天是12月22日,还有两天圣诞夜。

十七天前,班纳特一家来到伦敦。全家人先把铅笔相关店铺都逛了个遍。

要是形容一众人的逛街状态,以最爱热闹的莉迪亚标准去评判,从开始兴奋不已到后来不愿出门。

用她的话来说,再好吃的甜点,连续五天之内接连不断地吃,岂止是会腻,更是闻到甜味都要吐。

莉迪亚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

布兰度是唯一的例外,似乎对伦敦街道有着百看不厌的兴趣。

每一天都能精神饱满地出门,神采奕奕地回来。不见购买特别物品,也不知道食用了永不令人生厌的精神食粮。

终于,漫长的五天原材料购买之旅结束。

休息一天,于连开始演示铅笔的制作。

做铅笔,乍一想似乎不难。

如今的铅笔样式,简单概括就是用木头套住石墨,好像没有什么复杂工艺。

经过了一个半月的搜集铅笔资料,五姐妹却不会再有如此简单的想法。

铅笔,一开始是以金属铅为笔尖。

为了加深书写字迹的颜色,在铅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比如锡、汞炼成合金笔芯。

以石墨为内芯,是大约从16世纪开始。

有关石墨芯有不少传说,其中一则与最出名的博罗代尔石墨矿相关。

相传1565年,伊丽莎白女王时期。

博罗代尔的某个小镇长着一棵参天巨树,人类的力量很难撼动它。

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轰隆一声巨响,巨树竟然被连根拔起,倒在了路中央。

仿佛某种神秘力量给出了指引,人们得以看见巨树树根的情况。

根系部位竟然粘黏着一些见所未见的黑色颗粒。进一步探查,发现巨树之下居然藏着一条神秘矿脉。那是闻所未闻的黑色矿石,坚硬而有光泽。

人们称呼它为「黑铅」,也就是如今所用的石墨。

最开始,只把石墨切块,直接拿在手里作为写写画画的用具。为了防止手被染黑,用布条或麻线缠绕一端使用。

到了17世纪末,黑铅终于摆脱了未加工的使用形态。有了以木为杆,以石墨为芯的笔形结构。

在木条里嵌入石墨,却不是想做就能的容易事。

除了需要精巧工艺技术,没有优质石墨原材料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英国博罗代尔的「黑铅」品质最佳,在欧洲供不应求。从十七世纪出口开始,它的价格就高居不下。

暴利之下,盗采者猖獗。某个矿口的开采量总会有上限,时间一久就矿产量告急,要找不断新矿。

时间来到十八世纪,英国议会发布了限购令。英格兰出产的石墨成为贵价物品,限制它的出口数量。

同时,乔治二世在1753年3月宣布了《加强防范黑铅矿盗窃条例》,把私闯石墨矿场、偷盗石墨的行为定为重罪。

从此开始,英国铅笔与欧陆铅笔走向不同的发展之路。

英式铅笔,占据石墨矿的主场优势,以内芯以纯石墨著称。

欧陆铅笔因为英国的限购令,不得不在石墨中混入了其他原料。

于连演示了三种不同铅笔制作方式。英式的,法式的,与普鲁士式的。

英式铅笔,制作相对简单。先将石墨切成条,再把杉木锉出恰到好处的凹槽。最后将石墨条嵌入木条,两者进行黏合。

普鲁士铅笔,是十八世纪初期创造出来的。

欧陆铅笔制造者发现越来越难获得英国优质石墨,自然而然要节省使用石墨。

将石墨磨成粉,加入硫磺,以及作为黏着剂的树胶、鱼胶等物,把它们加热充分混合。

等到混合物半冷未冷,像是做面条一样,先把它揉成团。再等完全冷却,将它切成条状放入木条卡槽中,又用胶水黏合另一半木条,普鲁士铅笔的铅笔就做好了。

班纳特一家没有用过普鲁士式的铅笔。

布兰度在剑桥年市上见过,但售卖它的摊位少到只有两家。虽然物品售价低廉,但少有人问津。

是什么原因?

于连在现场给出了答案。

把普鲁士式铅笔靠近烛灯,很快就有一股刺鼻气味从铅笔里散发出来。

是硫磺燃烧的气味,再过一分钟,就看到笔尖冒起了一团蓝色火焰。

这让班纳特家五姐妹看得目瞪口呆。

尽管在书上读过硫磺燃烧会产生蓝色火焰,但眼前一幕仍旧像是魔幻戏法让人震惊。

设想一下,如果事前不知道普鲁士式铅笔的成分,而它的外观被做成与英式铅笔一模一样。

某天,夜深,万籁俱寂。

书房内,独自一人,在烛火照耀下看书。

一边看书,一边无意识晃动铅笔。笔尖不小心靠近了烛火,突然窜出了一团蓝色火焰。

上帝!

那是多么惊吓的一幕。

这与英式铅笔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英式铅笔遇热不会发出刺激气味,更不会变成一根火焰棒。

布兰度也是第一次使用普鲁士式铅笔,现在不奇怪为什么后来它退出了文具市场。

被淘汰总是有原因的。

这种笔不仅有怪味与着火风险,而且书写起来也很艰涩。

英式纯石墨笔芯,写字顺滑,落笔流畅。

普鲁士式的混合笔芯坚硬易碎,它容易划破纸张,笔头时不时断裂。

果然,实践出真知。

布兰度准备制作削笔器,需对当今铅笔的笔杆、笔芯软硬程度都有全面了解,才更能精准控制磨笔砂盘的砂砾细腻程度。

如果说普鲁士式铅笔因为质量缺陷难在英国市场立足,法式铅笔则是后来者居上,在伦敦文具市场也有一席之地。

它比英式铅笔多一个优点,有了更多笔芯软硬、笔色浓暗度的选择。

同样是黑,也能分出不同等级的,才有了后来的H、HB、B等差别。

于连隔天制作了法式铅笔。

其操作步骤比前两种要复杂,耗时更长,对他来说却是家常便饭了。

概括地说,是将黏土、水与石墨粉混合制作成笔芯。

说起来一句话,但过程要高温烘烤,而黏土比例决定了笔芯的浓淡软硬程度。要做出对应采购标准的铅笔,每一步都是精细活。

小时候,于连被父亲要求完成订单,想的是哪一天不用做活就好了。直到此次辅助进行「铅笔任务」,他才知道法式铅笔的来源。

法式铅笔能被发明出来,与英国息息相关。

1793年,英法战争爆发。

法国铅笔从业者们不仅被切断了优质英国石墨,就连想要获取普鲁士的低配版混合笔芯原料也变得很困难。

在重重封锁下,柯特(Nicolas-Jacques Conté)被法国军方选中研究英式铅笔的代替品。

他本来在搞热气球研究,但遭遇了氢气爆炸伤到了左眼,后来才研究危险较低的石墨。

柯特没用多久就找到了「黏土+石墨」内芯法,而在1795年取得专利。

如今,法式铅笔因为可控笔迹浓淡的优点,终结了英式纯石墨铅笔在欧洲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更多人的文具选择。

于连使用三天,演示了不同铅笔的手工制作过程。

五姐妹仿佛见证了铅笔在数百年间的演变与发展。

这种眼见为实让人文思如泉涌,极大激发人的写作欲望。

之后十天,她们笔耕不辍。凯瑟琳与莉迪亚也在认真发掘各种铅笔趣闻小故事。

五人定下目标,计划在圣诞节前,把《铅笔的100问》科普书的初稿搞出来。

另一头,布兰度也在抓紧时间做出合适的两款削笔器。

它无法作为圣诞礼送出,但要在圣诞假期中将实物与专利申请材料都搞定。

等假期结束,立刻让霍斯律师去申请专利。走最贵的加急通道,在三四个月之内将专利权拿下。

想要以最佳姿势用削笔器“薅点羊毛”,需赶在明年两校船赛之前敲定与佩林的合作。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