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宋之后(311)
前驱叱驭休辞远,看取东归上致涂。”
诗是好诗,但赵官家就是觉得这作者“尤袤”的名字有点熟,可一时又想不起来。
尤袤,南宋四大诗人
(本章完)
第183章 番外之官家教子
自古以来,养孩子都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儿。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帝王家庭养儿子的问题那就更加麻烦了。
因为他们家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儿子教不好的后果,不仅是家庭的灾难,也是国家的不幸。
话说建炎年间,虽说赵官家威望滔天,但是各种重臣近臣都会委婉的劝谏他多多关心皇子们的学业。不说别的,太上道君皇帝和太上渊圣皇帝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足以让人刻骨铭心,这辈子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其后,儿子们度过了人憎狗嫌的童年时期后,赵官家也改进了自己的态度。他最上心的儿子肯定是长子赵旭。按照这个封建宗法制社会,他只要不犯什么原则性错误,那么将来的皇帝之位肯定是他的,虽然赵官家为了怕麻烦,搞出个秘密立储制度。但作为太子该有的教育,他一样也不能少。而且除了这个之外,赵官家给他选定的妻族(韩世忠长女)、师长也是最有利的。
建炎十九年,女真部那边的事告一段落。饱受夹太学三名臣板气的都省副相刘汲终于忍耐不住,向赵官家递交了辞呈,意思是自己已经老迈,无法再处理这么多农桑大事,请官家另选贤能。
刘汲刘直夫虽是副相,但也侍奉赵官家十八年之久,又有保全南阳、推行桑树鱼塘的功绩。而且说实话,秘阁这边儿闹得确实有些不像话,赵官家思虑再三,并没有挽留他,而是为他加散官,允许以正宰相的待遇退休。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或许是老天终于打开了一道口子。同年九月份。赵鼎言辞恳切的向赵官家请辞,因为有宋一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没有宰执天下15年的首相,这对人对己都不是好事。他要做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就请官家放他回到老家闻喜,做个田舍翁吧。
赵官家还没有想清楚批还是不批这个申请,就又出了一件事,让他不得不答应。枢密院副使胡寅的养父胡安国病逝。胡寅与两个弟弟请求丁忧。
这就没有办法了。赵官家只好先安抚住了赵鼎。想了想叫来了燕王观摩学习如何处理吏治,这位未来的宣宗皇帝亲眼看着赵官家以户部尚书林景墨建财有功晋都省副相。守孝归来的前礼部尚书翟汝文改封为户部尚书。胡寅控出来的燕山经略史则由王彦接任。
好在枢密院那边的人还比较多,暂时并不增加枢密副使职位。至于后续补官。那么交由吏部来议,赵官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通过了。
赵旭也是第一次接触帝国最高层关于官吏的任免运作,不免目瞪口呆,道:“爹,这样会有遗漏吗?”
出乎意料的,赵官家居然平静的回答他:“会有的。人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你没有办法保证衔接的两个人之间不出任何问题,实际上少出问题就不错了。何况到了。都省和枢密院这一级别,只要他们能够按照朕的大致方针正确履行下去,很多事情就不那么重要了。”
“反而是底下的亲民官又有不同。原佐,你可能不知道。朕北伐之时,为了团结南方大族,让他们出钱出力,特地从南方公阁中选取了数百名儒生随军北伐,许诺给他们前途,自认为也算不错。等收复了河北河东、燕山等大量地区。也给了他们差遣和官职,可是没想到这些人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被都省打了回来。倒不是各位相公歧视,因为他们这些久在江南的人物,平日里微言大义,却实在无法弯腰实在处理沦陷地区的各种问题,弄得矛盾重重以至于第二年朕不得已又开了一次大科举。以这些新科进士高职低就慢慢的替换出来。赵汾,梁肃都是这个情况。”
说了半天,赵官家喝茶润了润嗓子,帝王教导太子国事,那是连杨沂中都要回避的,所以自然是赵旭烹茶。不一会儿,他就听赵玖继续说:“当然,朕的意思并不都是说公阁官员就是没有出息的。天下不止科考一条路,你该知道。张无垢和梁嘉颖都是类似出身,他们做的也非常好。更不用说是已经提举海贸司的施全了。但原佐,伱要记住,大宋下辖八百军州、千万百姓。身为帝皇,如果不为他们做主,那就不配当这大宋之主。因此,民生问题是最不可小觑的,它是大宋的根基,因为只要底层稳,上层再有一些波折也是可以消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