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聊斋]我在红楼话聊斋+番外(549)
“说得好!”文皇后大声赞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因着朝廷的昏庸,让多少儿子失去了父亲,多少父亲失去了儿子?多少丈夫失去了妻子,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
朝廷不但是你的仇人,也是这天下千千万万苦命百姓的仇人。一己之仇尚可忍辱,与百姓相背的贼寇,绝不可降!”
太_祖神情一震,“听贤妻一言,犹如拨云见月,使我茅塞顿开呀!”
他立即下定了决心,暗中联络不满大天王投降的文臣和将领,趁着大天王招待朝廷使臣之机,领着亲兵,护着一众家眷逃走了。
有了新的根据地之后,在一众文武的推举下,他成了新的起义军首领,开始了新的征程。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
太祖虽然不是那等喜好张扬之人,但大天王的某些策略和方针,实在是不合他的胃口。
从前他只是大天王的下属,就算有再多不满,也只能提议进谏。
大天王一直不肯采纳,觉得他一个大老粗根本不懂政治。纵然太祖有万千谋划,也只能徒叹奈何。
最多私底下和自己老婆发发牢骚。
如今自己当家做主了,又恰逢起义军百废待兴,正好是改换方针,重定法则的大好时机。
而太祖也瞅准了时机,先是做通了追随他出来的那些人的思想工作,然后就颁布全军。
——不得抢占军功,入城不得扰民,更不许杀良冒功。
以上三个为主要方针,余下的规则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三项基础设立的。
自此以后,起义军中军纪最为严明的军队诞生了。
而这样一支军队,纵然是在前人废墟上重建起来的,也必定会发光发热,大放异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由于太祖执法严明,全军上下莫敢不从,很快就赢得了百姓们的支持与爱戴。
自己地盘上的百姓安全感十足,无论是种地还是经商都干劲满满;
相邻地方的百姓也不是聋子瞎子,眼看着大家离得这么近,怎么别人家就能吃饱穿暖,还不用担心随时被抢被杀,咱们就得战战兢兢,永无宁日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才更有动力。
这也为日后太祖军队作战时,百姓暗中掩护,甚至还有自发组织人手,趁夜夺取城门投献打下了基础。
从太祖自立,到夺取天下,用了不过区区六年。
不过,天下大致平定之后,还有些地方动乱需要政治与军事手腕联合。
而还是太子的当今的监国之路,则是关外那群不省心的异族带来的机会。
虽说攘外必先安内,但其实反过来操作也很常见。
那就是以外部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由于草原异族和中原王朝的多年征战,两个民族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太祖干脆就趁边境动乱,竖起了驱除鞑虏的大旗,招降国内乱军。
对于乱军首领,太祖派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民族大义说到百姓疾苦,再稍微暗示一下归降后能得到的待遇。
因为有了这么顺的一个台阶,心里明白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乱军首领们,立刻就坡下驴,成了光荣的保家卫国的英雄军队。
为防普通将领压不住这些刺头,太祖决定亲自领兵,留下皇后辅佐太子监国。
草原的动乱要结束了,属于监国太子那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正式打响了。
几位太祖的心腹重臣也得到了嘱托,让他们尽心辅佐太子。
几人都是忠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忠臣也是有自己的私心,有政治正确之内自己的政治倾向的。
俗话说得好: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
首先,这几位重臣贯籍不一样,他们都想扶持自己的同乡,为自己的家乡父老争取利益;
其次,做到这个地位的大臣,哪一个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有人支持太祖立国之后定下的方针;有人觉得前朝开过之初的政策其实挺不错的,不应该一杆子打死;还有人提倡复古,觉得恢复周礼才能最快促进社会稳定。
大家伙儿是各执一词,而且各有各的道理。
并且,他们的道理还不是空泛的大道理,也不是个人YY,而是切实深入研究过,并结合当前政局得出的结论。
说句高大上的,那就是他们各有各的道,并且无论外界有多少枪林弹雨,都能坚持自己的道。
换一个稍微心智不那么坚定的,很容易被这多方意见给绕晕了。
但或许当今真的是天降雄主,又或许每当时代的进程推动到一定程度,就必定会有猛人诞生。
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反正还不到二十岁的小太子,却在各不相同又各有道理的胡乱思想中,坚定地保住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